□ 覃文琳 韩晓燕
为解决基层“理论宣讲弱化、群众组织难、活动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通病,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创新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八个一”工作法,更好地激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服务、教育、实践功能。
深化一个主题,实现理论宣讲+文明实践融合模式
明确一个活动主题。通过结合本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实际,结合辖区开展的各类群众集中性的活动,明确一个活动主题,将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融入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持续发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传播新思想阵地功能,开展“场景化”“沉浸式”宣讲,拓展线下宣讲阵地。
细化“五大环节”,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流程
设置一次微宣讲。把群众参与度、认可度作为着力点,积极打造让群众感兴趣、能融入、有创新、高质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3~5分钟的“微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融入惠民服务、文化服务中。根据活动类型和群众的实际情况,选择聊天式宣讲、互动式答疑等不同的组织模式,解决理论宣讲枯燥和单项灌输的问题。
明确一名主持人。明确“微宣讲”环节由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负责人主持,通过“小切口”宣讲“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与群众交流探讨发展思路,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和“微心愿”,进一步汇聚民智民意,理清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完成一次招募、开展一次项目展示。每次活动开展前及时在“桂志愿”平台发布活动项目,常态化招募志愿者,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活动现场进行志愿服务项目展示,让群众更加直观了解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项目品牌,不断提升服务品牌影响力,通过现场宣传的方式,让群众在参加活动的同时积极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实现一次互动。在活动中设计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便于互动的活动,帮群众圆一个微心愿,组织一次身边感悟分享,坚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倡导“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让群众既是文明实践的受益者又是参与者,让群众在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
推进“两次融合”,精准常态化服务群众
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相融合。开展群众需求对接,通过现场发放需求表收集基层群众关心的主题和需求,为本乡(镇)、街道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方向,积极打造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
“两个中心”互通互融。科学整合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队伍、项目等资源并充分发挥“两个中心”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和传播提供有效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融媒体中心现代化、信息化支撑,依托融媒产品等有效传播载体,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推进文明实践活动更精准、管理更规范、效果更显著、影响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