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吕书雅
近日,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2015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制定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进行引导。
京津冀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发展高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更迫切。近年来,京津冀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对接、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
京津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2022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实现25114.4亿元,是2013年的1.5倍,年均增长4.5%,占全国比重为6.3%。三地强化优质企业培育,筑牢工业稳增长压舱石。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60家,比2013年增加了15.8%;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00多家,分别占全国比重达到12%和9%。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位推进。天津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77家,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3名。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制造业单位数区域占比由协同前的54.6%提升至2021年的79.3%。
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电力装备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产业链协同逐步强化。
同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持续深入。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地区共建成5G基站20.5万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城区均已有5G网络覆盖。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2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扎实推进京津冀产业优化分工布局、协同创新、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优质企业群体培育、高水平开放合作等,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立足区域、服务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增长极和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推进过程中,把握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坚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四方面原则。
据介绍,聚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将加快推动包括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八方面重点任务。在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方面,着力支持京津冀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方面,协同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六条重点产业链。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从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要素协同、健全协同机制、做好监测评估等方面加强措施保障。其中明确,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实行产业协同链长负责制,探索建立跨区域重大项目、园区共建的协同招商、落地实施、利益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