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海森 刘亚婷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县门源县,一所刚成立不久的鲁青眼科医院,吸引了来自青海省会西宁市以及甘肃等地的大批患者前来求医,门诊量已达3万多人次。这所海北州首家独立法人专科医院的成立,只是众多山东援青实践的一个缩影,也是山东援青力量在海北州打造“金字口碑”的有力见证。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山东省援青共计安排援建项目(含续建项目)53个,累计投入援青资金50999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7337万元,累计计划外捐赠折款6700多万元。
智力援青 创造“山东速度”
“门源县鲁青高级中学项目还没有完全竣工,就已经有许多家长打电话来问今年9月能否招生,答案是肯定的,原定三年的工程现在两年就能投入教学使用。”鲁青高级中学校长宋献经自豪地介绍说。同时,山东援青在海北州实现了162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帮扶全覆盖、校园文化建设全覆盖。鲁青教育“加速度”得到高度认可,得益于山东援青深入践行“智力帮扶是大援助”的理念。
如何创新智力帮扶模式,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山东援青向最关键处发力:持续深化“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成立海北州干部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模式,采取“以院包科”和“一对一”“一对多”“团队带团队”等形式,培训帮带当地教师82名,就地培养医疗人才151人。此外,山东援青以智力帮扶为导向,发挥“小组团”优势,提升培训实用性,搭建新型引才引智平台,逐渐在海北州形成了多层次人才帮扶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援青把人才选派视作“潜绩”工程和“造血”工程,以援派干部人才批次交接为契机,选派160名干部人才参与援青工作,采取“小组团”方式,选派429名柔性人才帮带关键领域,为智力援青注入新动能。
民生援青 体现“山东温度”
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双向发力。回望基础援建之路,医疗升级与基层党建成为山东援青在海北州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的生动注脚。
医疗是群众迫切关注的民生事业。为此,山东援青提出了“特色科室—诊疗中心—专科医院”的援建思路,“特色专科引领医疗发展”成为海北州医疗的新品牌。据山东援青干部、海北州卫健委副主任王家增介绍,山东援青率先实施连通五级医疗数据的海北州智慧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新建改建扩建4个州县级医疗机构,组建海北州肺癌早期诊疗、消化病诊疗等7个中心,解决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看病难题;持续开展“鲁青有约·守护健康”系列巡诊义诊、免费健康查体等活动146次,累计惠及各族群众15813人,免除医疗费210余万元。
基层党建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堡垒,更是激发基层干部群众活力的“一池春水”。山东援青秉承“小而精”“实而广”的理念,建设村级“两室一平台”,实现海北州214个行政村和27个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室和综合管理平台全覆盖;建设34个群团协同基地,实现海北州县级群团服务中心和乡镇群团服务站全覆盖。
产业援青 彰显“山东力度”
以援青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输血机器”,以产业增值收益打造“富民引擎”,海北州乡村振兴的路子也越走越宽:立足高原冷凉气候资源优势,建设门源县冷水鱼繁育和育苗基地项目,组织集体经济较弱的13个行政村使用2300万元援青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仅2022年分红就达52万元,村民走上了铺在家门口的“致富路”。
除冷水鱼苗繁育外,海北州还重点培育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优势产业项目。其中,在输出绿色有机产品方面,重点建设门源县生物产业园区食用菌菌棒培育车间等设施设备,企业与当地4个村、3个合作社签订协议,群众收益达60万元;在推进“产业进园区”方面,重点实施海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祁连小微企业孵化园建设,目前已入驻创业企业17家。山东援青不断强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市场等“全链条”支持,一手抓产业促发展,一手抓乡村促振兴,已培育企业7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1个,实施相关项目15个。
山东援青将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与开展市场援助作为产业援青的核心,围绕“引进来”“走出去”“设平台”大做文章:充分利用“青洽会”“生态博览会”“山东企业青海行”等活动平台,签约项目12个,协议总金额46.7亿元,其中引进生物科技公司完成首批140万元货物进口报单,实现了海北州进出口“零”的突破;组织海北州企业参加山东RCEP进口商品博览会、韩国(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为海北州在青岛设立“海北城市会客厅”,依托济南等城市设立6个“海北产品展销中心”、36个销售门店和专柜,累计向山东销售牛羊肉、菜籽油、青稞制品等1660余吨、价值2.26亿元。
黄河之水青海来,奔腾山东归入海。山东援青将持续紧盯“海北所需”、立足“山东所能”,厚植“首尾相助一家亲”情谊,全力助推海北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