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探索技术实践与产业化应用 人工智能显身手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60个获奖项目成果,第一次评出特等奖。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科技公司在技术上持续取得重大突破,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近日举行揭牌仪式并正式接入中国算力网。首批100P算力已满载上线投入运营,未来还将扩容200P算力,为人工智能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提供普惠公共算力服务。据了解,该中心是天津市河北区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共建项目,截至目前,已对接用户339家、签约服务用户58家。图为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内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 本报记者 薛秀红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举行,60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近几年,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越来越重视。日前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特别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国科技公司在技术上持续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探索技术实践和产业化应用,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首次评出科学技术特等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11年设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奖项,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据了解,“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60个获奖项目成果。其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冬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可喜的是,“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二届以来第一次评出特等奖,共有两个获奖项目——来自清华大学的陶建华团队等完成的“音频人物特征生成与鉴别关键技术”获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百度CTO王海峰团队等完成的“知识与深度学习融合的通用对话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西北工业大学的王琦等完成的“视觉影像智能分析理解的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的兴军亮等完成的“无约束人像目标智能感知与理解”,电子科技大学的杨阳等完成的“多媒体哈希检索理论与方法”分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外,北京科技大学的姚海龙等完成的“基于规则与机器学习的EDA布局布线新技术”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大讯飞的刘聪团队完成的“多语种复杂场景图文识别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的姚建国团队完成的“高性能AI芯片与高效能云端加速计算系统及应用”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

正如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在致辞中所言:今天的获得者是广大人工智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多年来他们在各自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领域刻苦攻关,勇攀高峰,为人工智能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项目成果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据记者了解,此次获奖项目中有很多已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如今备受关注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其背后就有通用对话技术。此次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百度CTO王海峰团队多年来持续在技术上探索和创新,突破了知识与深度学习融合的通用对话技术,其研究成果在融合知识的对话管理、对话语音识别、对话理解、对话生成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创新成果。

对此,有专家点评认为,“整体技术指标与应用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技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目前项目成果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应用,已支持了5亿智能设备,服务超过10亿用户,覆盖包括通信、金融、汽车、能源等20多个行业。其中,备受外界关注的文心一言,就使用了通用对话技术方面的研发创新。

清华大学兴军亮,蚂蚁集团李建树、赵闻飙等5人共同完成的“无约束人像目标智能感知与理解”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项成果构建了一套面向“人脸—人体—人群”分析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核心算法技术研究体系,真正实现了AI高精度人像感知和理解。相关技术成果在欧姆龙公司、华为、蚂蚁集团等企业核心产品中得到应用。

此外,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牵头的“视觉影像智能分析理解的理论与方法”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准确高效的视觉智能展开,旨在解决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中的共性基础问题。立项之初,世界范围内对视觉影像内容分析理解的研究尚不完善,面对挑战,西工大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教授王琦、袁媛、李学龙进行了多年的系统研究,形成了视觉影像智能分析理解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获国际学术最佳论文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相关研究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重大任务中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工程系统的性能指标。

加强应用场景创新的顶层谋划

为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着力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问题,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发展质量和水平,在颁奖仪式上,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正式启动。

大赛将于今年12月举办全国总决赛,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赛的五大专题赛道、28项应用场景,共分为选拔赛、晋级赛和总决赛三级赛制。总决赛获奖项目将进入《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秀案例目录》,并向科技部优先推荐全国示范应用场景,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评价参考。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应用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全场景的智能应用仍面临很多挑战,要以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为契机,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双向促进,充分激发学术界、产业界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汇聚社会强大的发展动能。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格局。”戴琼海建议,当前应加强应用场景创新的顶层谋划,聚焦传统产业转型需求,建立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库,打通制约技术发展和创新升级壁垒。突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通过创新体系机制的示范应用,助推一批应用场景项目转化落地。

2023-05-15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60个获奖项目成果,第一次评出特等奖。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科技公司在技术上持续取得重大突破,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7767.htm 1 探索技术实践与产业化应用 人工智能显身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