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冰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市委组织部创新推行组团帮扶模式,推动政策措施、发展资源、干部力量向乡村汇聚,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该模式获评第五届“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福建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
固化帮扶 政策向乡村倾斜
厦门市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经济特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农民和大面积的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厦门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走出具有厦门特点的‘城乡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今年新春伊始,厦门市委主要领导就带头走进同安区田间地头,察看市直部门、国有企业挂钩帮扶项目,要求注重增强“造血”功能,完善机制、加强保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早在2021年初,厦门就组建调研工作专班,聚焦农村改革、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收入等内容,集中梳理147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并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以更高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目标确定后,厦门市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2022-2027年)》,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措施》,把组团帮扶机制固化为补齐发展短板的有力举措。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厦门市委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农村挂钩帮扶机制,明确将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0万元的102个行政村,以及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但需要持续挂钩帮扶的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军营村纳入帮扶对象,同时统筹调配市直单位、国有企业等资源力量,合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挂钩联系 资源向乡村流动
2022年7月29日,偏远安静的翔安区新圩镇后亭村突然变得热闹起来,70名来自厦门市医保局、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惠厦保”共保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后亭村发展之路。
自厦门市医保局和厦门银行携手对后亭村开展“手牵手式”挂钩帮扶以来,不仅推动后亭村成立了首个村级集体企业——厦门市兴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还通过深挖资源打造“兴亭”农特产品品牌等一举改变村财零收入现状,提前两年实现村财收入超50万元的目标。
“我们在走访调研时发现,原来1家市直单位挂钩帮扶1到2个村,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帮扶模式不精准等问题,‘组团式’帮扶是破解问题的关键。”厦门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曹合林介绍说,厦门精准调配104家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104家国有企业“1+1”精准帮扶104个村,其中16家市属国企集团公司挂钩联系同安区和翔安区的偏远村、山区村,加大对重点村的倾斜支持力度。
采取承租方式,向挂钩村租赁闲置房屋;通过对旧村部原有建筑物进行修缮,提升出租价值;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厦门市政集团发挥国企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经营管理经验,为挂钩帮扶的古宅村、东宅村打出了发展“组合拳”,有力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为建强“两委”班子、增强“造血”功能,厦门充分发挥挂钩单位的资源优势,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围绕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进行真帮实扶,国有企业发挥项目生成优势,因村制宜谋划发展项目、特色产业,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做优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
团队驻村 力量向乡村汇聚
“以前我认为驻村干部更多是一种‘形式’,但李处带领的团队彻底改变了我对驻村干部的看法,很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发展新思路、新方法。”提起第20片区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志科和他的团队,同安区蔗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坚连连称赞。
李志科是厦门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美大处处长,此次担任第20片区驻村工作队队长,带领3位不同单位的小伙伴扎根同安区莲花镇后埔、蔗内、罗溪、内田4村。去年5月驻村以来,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村情村况,因地制宜孕育了文旅研学、跨村旅游线路、美丽乡村亮相投洽会、乡村振兴农特产品直营市场、蔗内米粉厂扩建、厦门罗溪体育文化村等项目,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厦门将104个挂钩帮扶村划分为32个片区,每个片区涵盖3到4个村子,同时采取工作团队的方式,组建32支“2+1”驻村工作队,由2名市直干部和1名区直干部协作配合。他们不仅担当起“指导员”“服务员”“参谋员”三种角色,也解决了干部单打独斗、协调资源有限等问题。
为发挥连片驻村、团队帮扶的优势,厦门还积极推行“跨村联建”,促进各村实现人才、信息、项目等资源共享、互联互动。另外,通过组建“联村大党委”“发展联盟”等方式,推动连片村的挂钩帮扶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扩大联建“朋友圈”,破解村级组织设置单一模式,提升挂钩帮扶工作效能。
厦门探索的“组团式”帮扶就像一场场“及时雨”,为岛外四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给和强大的智力支撑。厦门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表示,厦门将进一步完善组团帮扶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更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