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小银 陈晓蓉 谷亚梅 孔月月
2022年,甘肃省积极应对一系列困难和挑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牵线搭桥、纾困解难,充分释放政策累积效应,激发市场活力,深化产融合作,不断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全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生产运行总体稳中有进、稳步提质,有力推进了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2022年,甘肃省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17.06万户,同比增长7.32%。其中,企业数量累计达到58.14万户,同比增长8.87%,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数量达到5.97万户,同比增长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为2341户,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3%,拉动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中型企业增长11.3%,小型企业增长10.2%,微型企业增长0.4%。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9.88万户、“个转企”6138户、“企转规”101户、“规转股”4户、“股转市”3户,市场主体不断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型提升。
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民营企业达到54.73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48.73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的98.3%。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712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71.5%,完成营业收入2357.11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114.33亿元,同比下降9.5%;平均用工人数16.8万人,同比增长1.8%。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186.3亿元,同比增长0.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1.9%。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包括以下5个指标:
一是资产总计。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资产总计8081.29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国有企业915.83亿元,同比增长11.5%;集体企业9.72亿元,同比增长14.6%;股份合作企业28.19亿元,同比增长24.2%;股份制企业6656.11亿元,同比增长7.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16.78亿元,同比增长14.7%。
分市州看,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资产排名前三的是:酒泉市1698.31亿元、兰州市1647.97亿元、武威市650.32亿元。分行业看,排名前三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935.80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23.38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73.40亿元。
二是营业收入。2022年,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4322.99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国有企业完成230.64.亿元,同比增长33.0%;集体企业完成6.28亿元,同比增长41.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9.23亿元,同比增长324.4%;股份制企业完成3741.91亿元,同比增长1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311.61亿元,同比增长11.6%。分市州看,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位居前三的是:兰州市1149.46亿元、金昌市591.40亿元、酒泉市516.38亿元。分行业看,排名前三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11.70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74.32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02.65亿元。
三是利润总额。2022年,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利润总额179.89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国有企业完成37.55亿元,同比增长26.3%;集体企业完成0.72亿元,同比增长85.1%;股份合作企业完成0.67亿元,同比下降331.8%;股份制企业完成127.42亿元,同比增长2.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2.85亿元,同比增长181.6%。
分市州看,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利润总额排名前三的是:酒泉市37.92亿元、陇南市28.21亿元、兰州市22.73亿元。分行业看,排名前三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5.24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7.69亿元;医药制造业25.86亿元。
四是税金总额。2022年,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税金总额95.79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国有企业完成税金总额4.26亿元,同比下降1322.7%;集体企业完成0.55亿元,同比增长125.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0.16亿元,同比下降187.5%;股份制企业完成84.97亿元,同比增长1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4.75亿元,同比增长6.0%。
分市州看,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税金总额排名前三的是:兰州市18.78亿元、白银市9.67亿元、陇南市9.51亿元。分行业看,排名前三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20.44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68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42亿元。
五是平均用工人数。2022年,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用工人数24.4万人,同比增长0.8%。其中,国有企业平均用工人数1.4万人;集体企业平均用工人数0.1万人;股份合作企业平均用工人数0.1万人,用工平稳;股份制企业平均用工人数21.6万人,同比增长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平均用工人数0.9万人,用工平稳。
分市州看,甘肃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平均用工人数排名前三的是:兰州市6万人、白银市和酒泉市2.5万人、武威市和天水市1.8万人。分行业看,排名前三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9万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78万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4万人。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纾困帮扶解难成效显著。甘肃省深入推进“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开展服务活动8169次,服务中小企业20.1万家次,“甘快办”全程网办率达到98%以上。甘肃省各地各部门累计为该省市场主体减、退、缓各项税费381.4亿元,为中小微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6.97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3.46亿元,发放企业稳岗返还资金6.19亿元;为22个特困行业及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市场主体缓缴三项社会保险费12.84亿元。全年梳理原材料运输、市场开拓产品订单等企业困难问题3967件,协调解决问题3597件,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确保工业企业生产运行正常。组织开展2022年“千企调研纾困”行动,实地走访1006家企业、商会,征集734家企业的1311条问题线索,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激发存量潜能与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延链补链强链作用明显。围绕甘肃省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334项,全年完成投资343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3.94%。全省工信部门围绕65条细分产业链,已培育链主企业101家,鼓励12户省属链主企业与6614户上下游中小企业形成股权合作、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等合作关系,实施90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累计投资达到154.35亿元,带动960户重点中小企业形成产值374亿元,增强提升中小企业支撑配套能力,延链补链作用效果明显。全年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270项,完成投资175.3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5.6%。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6.7%、53.9%、50.6%。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2500家,较上年增长37%;新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34家,总数达到768家,较上年增长128%,入库企业数量远超往年。
三是“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逐年递增。甘肃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细则》等4个政策文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入库培育企业606户,新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户,累计达到329户;已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单项冠军产品1个,新培育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家,累计达到121家;省级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7家,累计达到39家。进一步提升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中小企业公共示范平台服务能力,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四是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甘肃省出台的一系列金融助企纾困政策措施,不断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全省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825.29亿元,同比增长10.5%,贷款余额累计达到10247.49亿元。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陇信通”平台累计发放贷款总金额突破540亿元,发布金融产品514项,申请融资数9640笔,累计成功对接4560笔。全年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6932亿元,全省担保机构累计对1.3万户小微企业的132.49亿元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平均担保费率达到1.36%。“陇原惠岗贷”为530户中小微企业发放“陇原惠岗贷”贷款10.4亿元。全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速分别为12.06%、9.21%,同比分别提升6.7和3.8个百分点。
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甘肃省出台一系列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配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政府优化服务、精细化服务的力度有待加强。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分散,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对企业服务形不成合力,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利用率较低。多数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规范管理体系,标准化滞后,企业“散小弱”问题比较严重。政府部门投放的大量政策信息,有些专业性较强,企业难以理解,个别惠企政策缺乏更加细化的操作指引,在具体执行中普遍存在落实难的问题,企业很难全面享受到优惠政策。
其二,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甘肃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流通性差。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在生产领域内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缺乏将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的能力,不能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其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甘肃省大部分中小企业整体资产规模小,相比大中型企业,信贷抵押资产少、财务管理不规范。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发展滞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大多数企业仅利用银行贷款来实现融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金融机构贷款担保要求高,手续繁杂,需承担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信用贷款,“贷款难”依然存在。
其四,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亟待加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稳定性差、福利待遇低,与员工期望值差距较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企业人才流动性高,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稀少,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人才结构分布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薄弱,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领军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紧缺,新产品开发相对迟缓,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议
一是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纾困解难帮扶力度。不断丰富政务信息和各项税费政策、资源共享清单,加强跟踪服务,充分用好现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减负、纾困,协调解决企业在减税降费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企业预期。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维护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地生效。搭建政策、融资、创新、人才、法律等各类平台,发挥司法行政系统和所属商会作用,促进政企有效沟通协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努力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健全甘肃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指导意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持续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着力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之路,带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聚集。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支持创新专属服务产品,开展个性化、订单式服务培育,着力提升培育质效。推动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实力较强、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向单项冠军、领航企业发展,提升优质企业群体数量。发挥龙头企业的科技引领和带动作用,开展“携手行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促进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的全面融通。
三是完善融资体系,加快构建多元化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健全标准化、透明化、规范化的企业融资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机制。鼓励银行业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根据外部环境要求和企业内部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通过债券、银行借款、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方式,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发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合理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务风险,促进形成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四是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引导中小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内在驱动力,避免自身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稳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丰富培训形式,开展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支持企业培育引进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标准,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组建交叉学科团队,实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实施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发挥供应链服务平台作用,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加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造就高效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作者单位: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