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治沙防沙 久久为功

□ 薛秀红

中国气象局表示,2023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4月9日以来的沙尘天气过程达到沙尘暴级别,为今年第二次沙尘暴过程。本轮沙尘先是北方受其影响,后随着冷空气南下,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份也遭遇沙尘影响。专家表示,本轮沙尘天气在我国影响范围达400万平方公里。

最近几年已经很少像今年一样如此频繁地出现大规模的沙尘天气了。究其原因是今年3月以来,沙源地温度高、雨水少,大部分地表基本无积雪覆盖,一旦有冷空气入侵,出现大风天气,易造成沙尘天气传输。

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科学意义上的沙尘暴却有严格的指标,气象上一般以能见度来区分沙尘与沙尘暴: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为沙尘暴,能见度在1公里以上的为沙尘或扬沙天气。

而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现今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唐朝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的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风沙遮天蔽日,而将士们依然奋勇杀敌……

林语堂回忆20世纪的北平时说:“人们至少要每年一次做好准备,对付来自蒙古沙漠的大风沙。届时天空阴暗,太阳看起来泛着黄色。尘土很像一朵厚厚的云,它钻进人们的耳朵和鼻孔里,弄的满嘴沙砾。”

千百年来,人们对沙尘暴的描绘非常相似,可见它很难被消灭。人类既然无法左右空气流动,要想解决沙尘天气,就只能解决沙源问题,而这也是我国近年来控沙的主要工作目标。

上世纪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毛乌素沙漠治理等诸多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以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建设为例,二期工程不仅提升了森林质量,更实现了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据研究估算,工程区的乔木和土壤碳储量达到1500余万吨,相当于累计吸收二氧化碳5500余万吨,累计释放氧气4000余万吨。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农村的发展理念、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根据北京观象台沙尘资料统计分析,上世纪60~80年代及以前,北京春季的沙尘日数在10~20天以上;到2010年以后,沙尘日数已经降低为3天左右。

影响我国的沙源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区——蒙古国的戈壁沙漠。而蒙古国的戈壁沙漠自古环境恶劣,就目前的国家能力,蒙古国尚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沙漠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方法,还要注重国际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沙漠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023-04-1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7123.htm 1 治沙防沙 久久为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