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主动聚焦“儿童专属政策少、儿童发展空间少、儿童生活乐趣少”等现实难题,构建起“五一共促”的工作体系,通过制定一份调研地图、实施一类主题工程、推进一套制度创新、建设一批示范样板、培育一种友好文化,积极探索一条“城市对儿童更友好、儿童在城市更有为”的儿童优先发展实践探索路径。
□ 徐 军
温岭市,是浙江省辖县级市,由台州市代管,在常住人口中,18周岁以下常住儿童人口有19.7万,儿童已成为推进城市高品质发展的核心人群。温岭主动聚焦“儿童专属政策少、儿童发展空间少、儿童生活乐趣少”等现实难题,构建起“五一共促”的工作体系,通过制定一份调研地图、实施一类主题工程、推进一套制度创新、建设一批示范样板、培育一种友好文化,积极探索一条“城市对儿童更友好、儿童在城市更有为”的儿童优先发展实践探索路径。
多步探索 调研先行
促儿童友好从概念走进现实
——“问题+提炼”明方向。作为2022年度市政协重点提案,温岭市启动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基础性调研。重点针对儿童友好“建设加速度”、儿童友好“服务匹配度”、儿童友好“空间充裕度”等方面,收集梳理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儿童医疗资源存在短板、儿童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等20多项群众需求,为科学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提供导向支撑。专题调研《“一米高度”增添城市温度 一体化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获台州市委领导批示肯定。
——“科学+专业”引准则。温岭市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纳入该市“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积极对接国务院妇儿工委办、中国儿童中心、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和专业规划设计院,聘请专业团队深挖温岭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儿童需求,合力开展儿童友好标准化体系研究,针对方案中25项具体政策举措、85个重点项目反复征求意见并修改,初步形成“党委重视、政府统筹、部门协同、专班推进、专家把脉、社会共建”的工作格局,有效推动儿童事业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规定+自选”建框架。温岭市围绕“一米高度”看世界,以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等五大方面,建立“一案二库三清单”工作体系,制定出台《温岭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30项具体落实政策举措。
同时,建立儿童友好项目库和人才库,制定友好城市建设预期成果清单、政策举措清单、行动项目清单,围绕十大类22个单元示范点、85个行动项目,全域共建、系统推进。目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获17.85亿元财政支持保障,已出台实施事关儿童友好政策7项。
多元参与 系统推进
促儿童友好从示范推向常态
——坚持“四问”导向,开展试点先行。温岭市以“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做成什么样、该如何评价考核”为问题导向,将城西街道西溪社区、坞根镇花溪村作为儿童友好社区(村)试点,出台首个街道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全市首条儿童友好斑马线、首个儿童书房和首家社区儿童友好绘本馆,共改造适合儿童户外游戏的场地13处,打造“向阳园”劳动教育基地、灰雕非遗手作基地、香草谷科普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各类儿童友好体验基地4处,开展儿童参与活动7期,社会氛围逐渐浓厚,相关活动被浙江新闻App、中国妇女网等媒体平台多次宣传报道。
——解决“四不”困境,全面推进改造。温岭市聚焦儿童友好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不实用”的问题,组织编制《温岭市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借城村两改和现代社区建设契机,在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中逐步完善各类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营造及公共设施配置,统筹优化“适儿化设计”,不断实现“城市有变化、社会有认同、儿童有感受”的社会效应。目前正谋划建设占地40余亩的岙儿坑体育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文创中心、总长超5公里的步行绿道水上游线等重点项目。
——培育“四可”品牌,实现共建共享。温岭市成立儿童友好社会组织,进一步理顺“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五事联办”制度,努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可持续”的儿童友好社会组织品牌。比如,泽国镇妇联联合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开展“拥抱星辰”自闭儿家庭支持计划、“动见未来”泽国新市民子女经验学习成长项目等,其中“婴未有你”儿童早期养育项目获省民政厅与省恩宝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
多措并举 特色打造
促儿童友好从量变引向质变
——共建儿童公共服务“优质圈”。温岭市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一体化推进,优化儿童全龄教育服务供给,积极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随迁子女就学率提升”列为省实事项目。
同时,推出“萤火虫计划”公益项目,提供更加优质的儿童健康服务,出台婴幼儿照护服务地方标准,形成具有温岭特色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品牌“曙光成长驿站”,初步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15分钟生活圈,2022年温岭市成功创建为省普惠托育公共服务试点县市。
——共育儿童快乐成长“文化带”。在城区,温岭市依托市文化中心、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形成“一中心三大馆”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文化空间。
在乡村,温岭市依托以坞根喜事山谷、城南镇田园牧歌为代表的“田园风光养生区”,建立农耕文化体验带;依托石塘渔家乐、沙滩为代表的“滨海渔趣特色度假区”,建立非遗文化体验带;依托坞根镇红十三军二师烈士陵园纪念馆和各革命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休闲区”,建立红色研学体验带。全年共推出草本课堂、家事体验、红色研学、非遗传承等“乐享童年好玩山海”系列产品近50项。
——共创儿童友好治理“生态网”。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试点地,温岭市相继出台《关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督促监护令”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合作机制的意见》等机制,为全市儿童筑牢社会安全网。
2022年,共办理涉未法律援助案件208件,开展涉未民事支持起诉13件,发出督促监护令11份,对21名家长开展强制亲职教育。建立“童盟关护团”“爱心妈妈团”等队伍,开展“岭苗护”“焕新·家”等儿童帮扶关爱服务近万次,全市关爱基金累计达3200.34万元,其中专项助学助教教育基金达1836.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