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文化”之花墙上开 文明乡风扑面来

安徽天长市大通镇通过“一村一主题,一墙一特色,一画一创意”致力乡村文化墙建设

□ 高小慧 单传佳

一村一主题,一墙一特色,一画一创意。走进安徽省天长市大通镇便东村,一面面新颖别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墙令人眼前一亮,为美丽乡村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打造文化墙就是为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让大伙儿沐浴在文明乡风里,使咱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温馨、和谐。”便东村村民苗祥东高兴地说。

“写”出水乡小镇新村规

近年来,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通镇聚焦移风易俗、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弘扬优良传统。12个村(社区)在制定、修订村规民约时,除了常见的村容村貌、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内容外,还要结合产业发展制定相关规定,细化村(居)“绿色生态”等条款。除将村规民约在村务公示栏公示宣传外,还通过文化墙的形式,将村规民约制作成图文漫画“写”到墙上,“刻”在群众心上。

漫步在村里,时常见到村民群众在文化墙下驻足停留、拍照打卡,村规民约文化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刻影响和规范着群众的言行。各村(社区)还依据村规民约规定,实行积分制管理,列出正、负面清单,对照开展“红黑榜”评议。

大通镇党委副书记施列荣表示,在村(社区)评比基础上,大通镇还进行提级筛选评定,已连续举办四届“大通好人”公开颁奖活动,先后对118名各类先进典型予以通报表扬,有效激发村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比学赶超、遵规守约的浓厚社会氛围。

“绘”出文明小镇新家风

“以前破烂剥落的墙壁,如今变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家风家规道德文化墙,每次走到墙体画前,咱都要多瞅几眼,自我对照,真是受教育啊!”齐庙村老党员、村民王文梁说,一幅幅充满和谐欢乐的彩色画面,将家风家训“绘”在墙上,让村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近年来,大通镇始终把文化墙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宣传阵地,用图文并茂、内容鲜活、通俗易懂的图画和文字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该镇将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天长人朱寿昌、孝敬老母几十年如一日的原天长县委书记吴尚志等孝亲人物故事绘在墙上,以此引导村民群众从自身做起,自觉效仿典范,树立良好家风家规意识,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千家万户落地生根。

“描”出农业小镇新思路

大通镇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依托现有国字号品牌,不断提升辐射效应,壮大特色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如今,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墙将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成果生动形象地“描”出来,激发了干群斗志和发展信心。

大通镇按照“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1422”发展思路,紧紧抓住滁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品牌和便东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打造畜禽养殖(种业)基地、万亩稻虾基地、6万亩优质稻米订单基地、省级林业示范基地、研学旅游实践基地、万吨蛋品生产基地、千亩油料牡丹基地、4000亩蔬菜产业基地等八大基地。

在坝田社区、便西村、刘跳村等村(社区),随处可见一面面以周氏羊业的山羊、金羽禽业的鸡鸭、“通再来”稻虾共作基地的稻虾米、天翔蔬菜基地的各式蔬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为主体的惟妙惟肖、新颖形象的文化墙,塑造展示了大通作为皖东水乡名副其实农业大镇的崭新形象。

“画”出绿色小镇新路线

近年来,大通镇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林地管护责任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干部群众造林、爱林、护林意识,大力推进镇村造林绿化,实施增绿增效行动。

3年来,大通镇利用县、乡、村(组)道路、库渠塘堤坝和田埂、坡坎、滩涂、庄前屋后以及边角地块植树35.58万棵,开发建设千亩苗木基地3个、百亩花木基地5个,见缝插绿、应绿尽绿,使得素有天长“北大荒”之称的大通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优美,在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目标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万元,较上年增长7.86%,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和“安徽省森林城镇”。

“在文化墙的创作过程中,大通镇始终把有效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内涵和村民精神风貌作为落脚点,把文化墙建设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乡村文化创建、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大通镇党委书记董义松表示。

2023-04-12 安徽天长市大通镇通过“一村一主题,一墙一特色,一画一创意”致力乡村文化墙建设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7030.htm 1 “文化”之花墙上开 文明乡风扑面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