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海森 刘亚婷
近日,青海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支援合作办)会同天津市协作支援办在天津举办援青工作联席会暨学习交流活动,青海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支援合作办主任张纳军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据张纳军介绍,2010年以来,各支援方把对口援青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聚焦民生改善、人才支撑、产业合作、生态建设等领域精准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支援帮扶工作,累计落实资金194.3亿元,先后实施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提升、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产业帮扶合作、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领域援青项目2900多个,援青的“种子”撒满高原大地,花满枝头果实累累,一季赛过一季。
智力援青 种下民族希望
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中,人才支撑是第一要素,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越是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越要突显人才效应,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或许就能带动一个产业升级转型,带领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
人才是制约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为此,各支援方把人才智力支援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拓宽领域、创新模式,累计选派1400余名干部人才,2200余名教育、医疗、农牧专业技术人才到青海服务,并帮助受援地培训各类人员14万多人次。中组部、人社部每年支持青海举办4期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培训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800余人,支持青海新增“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新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8名,累计选派各领域477名专家和科技骨干到青海帮扶。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要想抓人才,首要是抓教育。如果解决不了教育问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用提实现跨越式的“弯道超车”发展。
据介绍,各援青省市选派骨干教师、支教研究生分赴青海涉藏六州学校开展中短期支教或“组团式”帮扶工作,通过专业培训、跟岗学习等方式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9000余人次。青海涉藏六州共有310所中小学校与援青六省市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关系,搭建远程教育信息平台,远程教育覆盖319所学校,开展教学业务交流、师资培训,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援青省市开设异地高中、中职班共30个,先后有万余名学生享受到支援方优质教学资源,办学规模和质量逐步提高,异地高中班学生连年取得优异成绩。西宁果洛中学、海东玉树中学建成投入使用,丰富拓展省内异地办学模式。
基础援青 托起民生幸福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都是民生保障的重点领域。一批批涉及农牧民住房、供暖设施、农村道路、人畜安全饮水、村容村貌整治、舍饲棚圈建设、户用电源保障、卫生厕所建设等援青项目的落地实施,都在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上持续加力。
从“住有所居”到“宜居优居”,各援青省市累计援助修建农村道路1200多公里,帮助农牧区近1/3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解决了36万人、142万只牲畜安全饮水和1.69万户、6.6万人用电问题,支持建设卫生厕所2.49万座。从教育、医疗“单打独斗”到“组团式”帮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构建起由州级医院辐射到县、乡、村的医疗服务网络,远程医疗覆盖受援州、县、乡镇医院167家,州级医院覆盖率达100%,新建临床科室78个,帮助受援地医院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96项,涉藏州县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和诊疗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产业援青 打造富民引擎
不仅要向受援地“输血”,更要提高其自身“造血”机能。各支援方依托青海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扶持各地发展特色优势农畜产业,通过投资金、建项目、辟市场、拓销路,有力促进产业发展,产品品牌品质持续提升,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持续增强,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群众产业收入不断增加。
数据更有说服力:通过“青洽会”等平台,援受双方签订合作协议达9100亿元,支持建设各类援青产业园区13个,累计引进入驻企业262家,开设特色农畜产品销售窗口、门店68个,有14家援青央企在青海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累计开展就业培训3.4万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7.8万个,通过产业带动、消费扶贫等方式累计解决3.1万人就业,真正激活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目标,援受双方结合青海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优势资源,各出奇招,共谋发展。北京支持在玉树举办西部地区特色旅游发展与扶贫协作国际论坛,北京首农集团、首旅集团与玉树州签署产业扶贫合作协议。浙江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办“浙商先行 再走丝绸南路——2017浙商(投融资)大会峰会”。果洛州在上海建成果洛州农畜产品深加工、包装、销售体系,打造“雪域果洛”品牌。海北州与山东深入开展产业互融,实施“十万山东人游海北”和“千牛万羊入鲁”工程。黄南州参会参展“津洽会”和全国食品博览会。青海与京、沪、鲁、苏、浙、鄂六个省市达成新能源电量消纳协议,仅2019年输送电量就达到84.2亿千瓦时,占全省新能源全年发电量的9.53%。
生态援青 助力环境保护
青海境内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其生态地位不言而喻。
对口援青以来,国家有关部委累计落实资金135.4亿元,支持实施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区域生态保护重大工程,援青省市和央企支持建设生态环境项目1800余个,建设“援青林”4211亩。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场如火如荼的援青实践正在高原大地上徐徐展开,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为青海省源源不断注入发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