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沙尘“卷土重来” 防沙治沙任务艰巨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受冷空气影响,近日我国北方多地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沙尘“卷土重来”,防沙治沙话题再引关注。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表示,从3月21日开始,受蒙古国低压后部大风天气影响,在中东部沙源地出现大范围起沙现象。3月21日夜间低压系统持续向东发展,西北风风速大幅增加,沙尘夜间进入我国境内,沙尘带宽度较大,自东北至甘肃大片区域PM10浓度达到严重污染水平,部分站点峰值接近10000微克/立方米。

国家林草局表示,近期发生沙尘天气的主要成因有:一是频繁的冷空气产生的风力较大,多地瞬时风速超过20.8米/秒,阵风达到9级以上,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二是2月下旬到3月上旬蒙古国和我国西北地区等沙尘源区气温偏高,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中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局部、宁夏北部局部等地气温偏高1~2℃,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提供了热力条件;三是2022年蒙古国南部植被生长状况与2021年和近20年平均状况相比均偏差,前期我国沙尘源区降水偏少,土壤墒情偏差,特别是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新疆东部降水量偏少明显,植被生长状况偏差,加之目前植被尚未返青,地表条件不利于抑制沙尘天气发生。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云静波表示,春季是沙尘天气高发期,由于冬季地表裸露,加之春季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降水稀少,干燥多风,为沙尘天气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升温明显,但冷空气势力尚未完全衰退,冷暖空气势均力敌且常剧烈交汇,容易形成能够产生地面大风的蒙古气旋、冷锋等天气系统活动,从而导致沙尘天气发生。与往年相比,近期沙尘天气出现与冷空气活动频繁、前期降水稀少、春季明显回暖有关。

虽然近期沙尘天气频发,但气象部门通过对近10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波动减少趋势。

据统计,近10年,内蒙古自治区出现沙尘日数平均为9.1天,较1961至2011年平均值减少12.6天,全区平均沙尘日数以0.5天/年的速率减少。其中,近10年全区平均沙尘暴日数由1961至2011年的4.9天减少至近10年的0.6天。“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不少曾经的沙源地披上了‘防护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表示,过去1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每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200多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专家表示,通过植被根系固沙、蓄水功能,可以降低地表沙尘裸露面积,抑制、改善起沙条件,植被也可以减小局地的扬沙,但对整个风场的改善有限。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扬沙仍能被大风从未改造的沙漠中带起,在高空环流的带领下席卷我国北方。需要认识到,沙尘暴不能被根治,植树造林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方案,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我国的沙尘问题。防护林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仍然需要持续推进。

国家林草局表示,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特别是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始终是巨大且永久性的沙尘源,防沙治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2023-03-2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6612.htm 1 沙尘“卷土重来” 防沙治沙任务艰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