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鹏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承担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的重任,堪称中国经济的“毛细管网”,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堵点、卡点被逐一打通,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颇具创新性的数字化应用实践。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9.6,在上月大幅回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升0.7个点,连续两个月大幅上升,呈现较强增长势头。
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振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坚定了其转型升级的策略和路径。今年2月,中关村在线年度观察暨2022年中小企业精选产品/方案活动成功举办,通过对过去一年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深入调研,评选出了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的数智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监事长黄永维表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认知、人才、技术、成本等方面的难题,部分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依然有待破解。数字化转型既是助企纾困之举,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新形势下,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多措并举推动中小企业科学高效开展数字化转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数实融合加快产业转型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工信部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从多维度为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指明方向。2022年,“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大量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已超过7万家,力争年底突破8万家。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成长为“小巨人”企业,数字化能力不可或缺。
随着中小企业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和能力成熟度逐步提升,相关技术研发持续加大,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AI/ML等技术与行业场景融合得愈发紧密,催生了智慧医疗、现代化办公、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业态的繁荣发展,这些技术也为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和绿色安全发展提供了帮助。
此前,工信部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家左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4000~6000家试点数字化转型样板企业。通过聚焦细分行业,打造一系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和模式,实现“试成一批、带起一片”的目标。
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化融合,中小企业正在迈向“专精特新”的道路上加速成长。例如,在煤炭行业,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煤难买、电价贵,某企业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精准连接供需交易双方,利用数据分析服务提升了供应链和生产效率,打通贸易链路痛点,让用户可以按需、自由选择资源采购;在制造行业,某企业通过构建生产自动化、网络智能化、数据感知化的多维体系,帮助传统工厂完成了数字化的升级改造,解决了同质化竞争、依赖进口设备等难题;在电商行业,AR/VR、直播、数字人等多元的传播形式让传统IT架构面临挑战,通过引入云数据库和DevOps架构,某企业大幅削减了开发和运营成本,获得了灵活扩展能力,提升了用户体验……类似的行业数字化案例不胜枚举。
数字化实践要有的放矢
当然,数字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既要苦练内功,又要巧借外力。尽管很多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的初级阶段,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或得到了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并制订了相对系统性的数字化策略,来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来看,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不会转”“不敢转”的担忧,主要体现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方面。这些企业往往处于主营业务的高速发展期,没有额外的专业人员,更没有过多的财力去建设IT基础设施。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初期投入短时间难见回报、决心转型又难以承受失败风险的问题,工信部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提出了“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工作思路,从开展数字化评估、推进管理数字化、开展业务数字化、融入数字化生态、优化数字化实践等五个方面给出了转型路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量体裁衣,合理评估、实施、管理、优化相应的策略,结合企业特性“集中精力办大事”。例如,有些技术驱动的中小企业会更看重研发和供应链环节的数字化,有些销售导向的中小企业则会关注营销、客服的数字化。
对于数字化服务商来说,要发挥平台化、生态级的产业上下游协同优势,找到行业和场景的共性需求,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支撑作用和数据要素的价值,让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数字化浪潮中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增强企业韧性。这些服务商利用一站式、小而美的解决方案,使得云原生、光通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快速落地应用,实现了规模化普惠创新。
生态合力共筑数字未来
在中关村在线年度观察暨2022年中小企业精选产品/方案评选活动中,华为、浪潮、新华三、联想等企业的多个产品/解决方案纷纷入围获奖。其中,华为收获了11个奖项,涵盖数据通信、光网络、数据存储、智能协作、行业感知等多个领域。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研,中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数字化挑战就是缺少企业数字化的成功案例,这正是需要平台型服务商提供帮助的地方。以华为为例,其已在数字化领域深耕30多年,有着丰富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有可靠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高品质的服务。同时,华为也意识到了生态的重要性,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满足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业务需求,必须要携手产业伙伴,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为此,华为面向项目型的商业市场制定了“支持伙伴,做广覆盖”的原则,面向分销业务制定了“产品做强,伙伴自主”的原则。匹配这些原则,华为在“研发、营销、销售、供应、服务”等方面,端到端地进行了适配。为了降低伙伴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务和技术应用门槛,华为还有针对性地提升了产品的“5易”(即易集成、易配置、易销售、易安装、易维护),并优化了面向伙伴的一体化交易平台,支持伙伴进行“5自主交易与服务”(即自主报价、自主投标、自主下单、自主交付、自主维护)。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华为打造了500多款新产品,在10多个行业陆续推出了70多个场景化解决方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了这些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小企业将用更多精力聚焦主业,强化自身能力“护城河”,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为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奋进。一系列的行业成功实践证明,把数字技术有效融入中小企业的战略体系、组织架构、业务系统、生产流程之中,将进一步焕发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关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