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瑞
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航空港”)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2023年,一座拥有国际领先城市规划、生态建设全省领先、核心区建成区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区内人口近90万人的航空新城傲然屹立于我国中部内陆腹地。获批十年来,航空港实验区这片热土日新月异,枢纽优势、开放优势、产业优势、都市形态加快形成,一座航空新城的腾飞,带动河南内陆腹地不断走向开放前沿,也成为我国航空经济发展的典范和亮点。
锋芒初露
航空经济三年打基础
从2013年郑州航空港获批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紧抓这一重要发展机遇,迅速出台一系列落实措施,并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建设目标。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中,郑州航空港依托国家战略支撑、省级政策对接,获得迅猛发展。例如,政策支持方面,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2013—204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实验区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成为省级层面推动实验区科学、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产业方面,以富士康为引领的航空经济相关产业开始逐步集聚,2014年11月,郑州航空港手机产量突破1亿部,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2015年2月,河南电子口岸平台正式上线,为提高航空港通关效率以及实现与省内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站式”通关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5年12月,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郑州机场迈入双跑道、双航站楼的新时代。2016年1月,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为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构想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10月,郑州新郑综保区三期正式封关运行,在全国率先实施选择性征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返区维修、港仓内移等特色创新。
这一时期是郑州航空港发展的起步阶段,港区各项建设全面铺开,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这一“金字招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锋芒初露,航空经济发展成为内陆省份河南重塑比较优势、破局区域发展瓶颈的新动能和新希望。
奋飞崛起
航空经济五年成规模
2017年,郑州航空港开始进入五年成规模的新阶段,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更具前瞻性,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更加精细化、交通枢纽建设综合化、高端人才集聚越来越多、体制机制改革和金融创新速度持续加快。这一时期也是航空经济发挥规模化优势,引领带动河南省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
规划先行层面,郑州航空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了绿地、水系、医疗、教育、综合交通等27个专项规划,这在城市常规发展中较为少见。
交通方面,以郑州机场为龙头,以国家“米”字形高铁枢纽为骨架,以国家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重要枢纽为支撑的立体交通体系在郑州航空港快速形成,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三网融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一体”,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雏形开始出现。
口岸建设方面,郑州航空港目前已建成“1+1+7”口岸体系,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机制、“提前申报”通关模式,口岸功能内陆地区种类最全、效率最高。
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航空港建立了“两级三层”和“市级为主、省级辅助”的管理体制,实行管理权限“区域全覆盖、职能全覆盖”,构建了“省区直通车制度”、行政执法全委托、主审法官负责制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等多项便利制度。
金融创新方面,航空港在全国设立首家智能终端出口退税资金池,通过郑州航空港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平台大力拓展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的受托管理业务,服务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了实验区的项目落地和发展。
经过三年的基础探索,这一时期郑州航空港航空经济发展的重点更加突出、方向更加明晰,主要表现在规划先行,继续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同时更加凸显大枢纽建设和大口岸经济,更加注重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在发展模式创新方面,与开发区传统的“产业+都市”二维发展思路相比,航空港实验区实现了“枢纽+物流+产业+都市”的四维同步发展,成为我国内陆地区发展航空经济先行先试的样本和示范。
破茧成蝶
航空经济十年立新城
十年立新城。十年来,郑州航空港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城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实验区从一个小镇发展壮大成为总面积超过430平方公里、核心区建成区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区内人口近90万人的国家级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大都市已经初具雏形。2021年,郑州航空港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06亿元增长至1173亿元,年均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18.6%;外贸进出口总值从1759亿元增长至5246亿元,年均增长12.6%,分别占河南省、郑州市外贸总额的64%、89%,成为河南省外贸出口和对外开放的核心区。2022年是郑州航空港综合交通建设的“大年”,郑州机场北货运区、高铁航空港站建成投用,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郑州(水)港先后落地,郑州航空港正式迈入了“空、陆、铁、水”集成发展的新时代。
《2022中国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从综合竞争力看,中国前十大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中,郑州排名第8位,实现了跨越城市能级本身的超前发展。《中国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2022》显示,郑州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紧跟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位居全国第五。2022年,以“做大做强中卢货运航线‘空中丝路’”为主题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共建的“空中丝绸之路”从一条航线到网达天下、从贸易往来到民心相通,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通道、发展联动的坚实桥梁、联结友谊的宝贵纽带,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河南力量。郑州航空港从一个航空枢纽逐步成长为一座航空新城,“东方孟菲斯”光芒闪耀。
展望未来
二次创业再起航
2022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格局和视野,对郑州航空港进行了重塑性改革,提出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郑州航空港的发展也进入了“二次创业再起航”的新阶段。新的十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郑州航空港打造成“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中原特区”。新征程上,郑州航空港的未来发展依然是“枢纽+开放”,这是经过十年验证的正确道路,也是积极对接融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郑州航空港要进一步深挖交通、物流、区位、产业优势,提升“四条丝绸之路”的竞争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着力打造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枢纽经济高地。以枢纽经济为基础,遵循空港引领、产业支撑、政策联动的发展路径,推动建立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国际合作和国内产业升级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和我国“双循环”战略的推进,郑州航空港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功能,将过去单一的对外开放为主转向内外双向联通并重,将航空港实验区打造成为“打通国内统一大市场、融入全球大市场”的战略平台,积极为我国内陆地区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