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甄敬怡
2022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提出“适时举办中国—中亚国家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倡议,并写入《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时隔一年,2023年2月15~17日,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在山东青岛成功举行。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青岛。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放的青岛已经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节点。此次“元首之约”落地青岛,又有怎样的新意与亮点?
两天的会议中,产业投资政策与方向成为与会人员聚焦的重点。透过“稳”“新”“热”三个关键词,一起近距离观察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政策“稳”,中亚合作更上层楼
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建交31年来,中国同中亚五国相继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中国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中亚五国发展战略对接,建立了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产能合作等机制。通过充分发挥各类机制作用,编制合作规划,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有效应对全球和地区挑战,实现了共同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在会上表示。
论坛上,中亚五国的副总理都向中国企业发出了投资兴业的邀请,五国宣传推介的负责人用中文上台介绍本国的投资优势和营商环境。与会嘉宾共同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主管部门达成一致的《“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青岛倡议》,进一步规划了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资合作愿景。多位中亚国家参会代表表示,中国政府对外贸、外资企业优惠的政策,增强了发展信心。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先进技术,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为在华外资企业持续提供开放、稳定、公平、可持续、可预期营商环境的行动一以贯之。2020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有关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也在不断提升。例如,2022年修订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总条目1474条,与2020年版相比净增加239条、修改167条,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去年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振外商投资信心。
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中国吸引外资稳中提质。“‘十三五’以来,中国吸引外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即使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利用外资依然保持增长,彰显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司长郑持平在会上表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6.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8.3%,吸引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对于下一步境外投资主要领域及举措,郑持平表示,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资举措,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继续清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保障外资企业平等适用各项政策。二是提升境外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优化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支持投资银行、工程咨询、风险评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国际化发展等;巩固境外投资合作基本盘,加强初级产品投资合作等;拓展境外投资合作新空间,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投资合作,优先支持“小而美”合作项目,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等。
论坛中,多位演讲者不约而同提到,近期多家国际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中国经济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