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畅 张海帝
对一座城市而言,国家高新技术区的存在,就是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合肥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
2022年11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两周年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组数据: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试点任务已有90%在高新区块落地;全国27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与高新区块有关的222项全部落地;212个省级赋权事项、314个市级赋权事项全部承接;形成65个制度创新案例,23个纳入省级层面复制推广,3个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最佳实践案例”……如今的合肥高新区“科创自贸”硕果累累。
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
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合肥高新区于2022年11月出台了《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 推进“双自联动”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从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三个方面出台了10项制度性创新政策。这也是安徽自贸试验区首个区块层面的制度性政策。
在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若干政策》提出,加大自贸试验区简政放权力度,结合自贸试验区赋权工作,自贸试验区可行使部分省级、市级权限。鼓励自贸试验区开展制度创新,对于国家级、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实施单位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支持在区块内先行先试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并给予表彰。
在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若干政策》提出,支持开展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该项政策已被纳入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复制推广试点经验。鼓励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支持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常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支持不同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股权激励,在给予科研团队或技术发明人股权激励的同时,给予技术管理人员团队一定的股权激励。此外,落实“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支持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
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若干政策》提出,制定高企认定、上市合规证明便利化措施,高新区可自行组织高企评审工作,并向安徽省认定机构备案;允许企业在提交上市相关材料时,使用《信用信息报告》代替相关领域的行政合规证明。加强国际人才服务,对于高水平海外人才落户,经许可一次性给予5年的工作许可。开通APEC商务旅行卡服务直通车,区块可直接推荐上报办卡企业。此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总部赋权,在区内开展金融创新,推出更多符合高新区产业需求的科技金融产品,并给予贴息支持。
高质量打造“三区一平台”
如果说以上举措是合肥高新区打响“科创自贸”品牌的有力抓手,那《合肥高新区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发布便是合肥高新区打出的“组合拳”。
2022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发布,该方案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制定行动方案对提升区域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行动方案》的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力争实现对RCEP国家的年进出口规模达到35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0%;对RCEP国家的年度投资达到2亿美元;年度吸引RCEP国家资金突破2.5亿美元。
《行动方案》的基本思路是打造“三区一平台”。包括打造RCEP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要鼓励企业用好RCEP国家降税承诺,指导企业用好原产地累积等规则,进一步扩大面向RCEP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加快发展数字贸易,落地外贸新业态,全面提升跨境经贸合作水平。打造RCEP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区,要深化与RCEP国家的技术、产业合作,支持企业拓展RCEP国家海外市场,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发展共生体系。打造RCEP国际金融开放示范区,要落实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等开放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RCEP国家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推动自由贸易账户等金融改革试点落地。打造RCEP高层级创新服务平台,要谋划建设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提升完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人才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面向合肥、辐射全省的国际化服务载体。
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在高质量创新成果的加持下,自贸试验区“区内区外”差别优势不断凸显,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合肥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围绕项目落地需求,敢于突破政策限制,勇于并善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全国首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只审批一次。现已累计办理98个项目,平均审批周期由6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特别是光伏新能源产业,因技术变革快,新产品短时间内就会面临更新换代,“两证合一”改革有效解决了审批时间过长问题,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落地。目前,此项改革已在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及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
合肥高新区税务局在学习宁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新区实际进行二次创新,安徽省首创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速退制”改革,税务部门对企业退税材料仅进行形式要件审核,退税平均周期由15个工作日压减到1个工作日。自2022年7月份试点以来,已办理300余笔退税业务,总金额近1亿元。
此外,合肥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发出安徽省首张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营业执照;率先实施一张“信用报告”代替多张“合规证明”改革,破解企业上市前“合规证明”开具难问题;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开展工业用地建高层试点,工业用地容积率下限从1.2提升为2.0。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波表示,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块将坚持国际视野和前瞻思维,打好“双自联动”组合拳,擦亮“科创自贸”金名片,围绕科技转化自由、投资贸易自由、场景应用自由、要素流动自由等“四个自由”开展探索。
合肥高新区将以“四个自由”助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力服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以及“科大硅谷”建设,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安徽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配图由合肥高新区工委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