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新 苑思怡 孙 浩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遵循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化巩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有力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马庄文化”和“马庄现象”,先后荣获了首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37项国家级奖项、59个省级奖项。在此前各方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三下马庄,对马庄经验再次回顾、梳理、探寻其乡村“善治之路”。
有一个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党员活动室与党员交流时表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希望大家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得更强。对此,时任贾汪区委书记曹志表示,马庄村始终把农村带头人作为最关键的少数,走出了一条以乡村能人带动农村发展的路子,体现了基层战斗堡垒吸铁石般的凝聚力量和头雁效应。在农村,提升基层组织力,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关键在带头人,核心是基层党组织书记。
有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一支靠得住、跟得上、顶得住、执行力强,且能够坚决贯彻和实现决策意图的基本力量、骨干队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马庄民兵营开展“八队一兵”建设,此后,在马庄村转型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几乎都可以看到马庄民兵活跃的身影和重要作用。带动马庄香包制作的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老人就是当年马庄民兵营“铁姑娘排”成员。马庄最引人瞩目的亮丽名片——马庄乐团也是由最初的民兵乐团发展而来。一代代马庄村干部都守住了建好民兵兴马庄的工作原则,这是一支敢想敢干、勇争一流的骨干力量。
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强化政治建设、深化理论武装,越要把党建工作做深做实。马庄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让马庄从发展经济到社会治理实现“三治融合”。
村民自治富有活力。探索开展适合村情民情、多种形式、富有活力的村级自治形式,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自治体系,是乡村基层治理实践的基础。马庄在近年来的自治实践中,探索完善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鼓励和引导调解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及专业社会机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使社会基层自治保持生机与活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三治融合模式中,自治是基础,也为上下共识。
依法治理取得成效。紧密联系乡村实际需要,创新普法模式,加强法治宣传与教育,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水平,培养乡村(社区)居民崇尚法治的精神,是今后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德治先导弘扬美德。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中的德治先导作用,是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徐州市以“马庄经验”为龙头牵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徐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并获得殊荣,邳州市成功跻身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成为苏北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全市9个村当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6家单位当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2个家庭当选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村镇、家庭当选数均居全省前列。贾汪“十必联”工作法在全国推广。
新兴科技支撑治理方式转变。探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治理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实行“互联网+”服务支撑社会治理“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马庄村作为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试点单位,“互联网+”治理方式有力推动了马庄治理现代化、规范化进程,提升治理实效,促进了“三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