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三变”改革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广西钦州市立足集体经济,发挥集体力量,力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全面推进“美乡村”攻坚行动,让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 龚成钰 左科举

面朝大海立潮头,向海图强逐浪高。广西钦州市农业农村局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将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力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将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美乡村”攻坚行动的“最速曲线”,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到更多成果。

资源变资产 变出新天地

“浦北县是自治区2022年农村‘三变’改革示范县,我们村通过盘活村委闲置土地资源,投资672万元发展‘农文旅学’融合项目,并建设了乡村振兴教学点,2022年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已经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1500人次,带动了村民就地就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浦北县白石水镇良江村第一书记吕相锦高兴地说。

作为钦州“母亲河”钦江的发源地,灵山县佛子镇元眼村立足独特资源优势,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创新推进组级股份合作改革,率先成立了钦州市第一个村民小组级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打造了钦江“0公里”打卡点,整合253亩集体土地开发夏令营训练基地和花海,将165亩那胶塘水库建设成为休闲渔业区,塑造了“花点时间”村级旅游胜地,成为灵山县的网红打卡点。2022年,该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5万元,成为灵山县农村改革的样板村。

钦南区康熙岭镇团和村通过“三变”改革,盘活了万亩水面,培育了38家对虾育苗场,年育苗能力达60亿尾以上,产值约13亿元。

立足海的优势,发挥海的价值。据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韦戴卓介绍,钦州市将“三变”改革从陆地扩大到水域,指导钦南区龙门港镇、犀牛脚镇、大番坡镇、康熙岭镇等8个镇,在改革政策的引领下,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为基础,盘活闲置咸淡水塘,开发养殖海域,大力发展养殖产业,打造了龙门渔家海上牧场、七十二泾观光垂钓经济带、大蚝养殖示范区、南美对虾养殖基地、标准化鱼塘等,带动74个村、1.5万专业养殖农户、8万农民参与到产业链条上,创造价值约61亿元。

资金变股金 集体享分红

“2022年9月份,我们村作为自治区农村‘三变’改革现场观摩点迎来了全区各地市100余位领导参观。我们的做法是,立足农户闲置土地,采取‘三个一点’方式推动‘资金’变‘股金’。具体讲就是,政府出资一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一点、经济能人出资一点,盘活100余亩撂荒水塘,发展村级农文旅产业,按照‘3+3+3+1’的股份占比进行利润分配。2022年,我们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000元以上。”钦南区沙埠镇油路村党支部书记杨家宾兴奋地说。

“党的改革政策好,钦南区脱贫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得到了巩固和提升。2020年,钦南区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探索成立了‘集体入股、政府控股’的钦南区红帆村级集体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至2022年,整合7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2035.91万元,建成钦南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东园,配套成立村级集体经济服务中心、冷链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2022年,顺丰物流、五祥物流、幸运物流、亿华物流、益达物流签约入驻并运营,直接吸纳120多名农民就业,间接带动物流产业链吸纳2500多人就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获得414.27万元分红。”钦南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吴松霖说。

钦北区新棠镇平况村党支部书记归宁介绍说,平况村种植淮山有3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都是小规模种植,且以散户种植为主。2022年,新棠镇党委、政府将16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作为股金,投入淮山基地建设,打造了20公顷淮山一体化种植基地,培育了“新棠淮山”品牌,带动150人就近就业,村集体也获得每年10.5万元的固定分红。

立足集体经济,发挥集体力量。钦州市“化零为整”采取“集体投资、整村分红”模式,先后成立6个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利用集体资金引导县区建设2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1个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个农产品加工基地、1家文化宣传公司,形成一批经营性固定资产,既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又实现了集体资金保值增值。

农民变股东 走上致富路

钦南区大番坡镇六村抓住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契机,创新推出“代表持股制”“社员回购制”,引导全村3200人以资金入股,成立实体公司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按照“总股数不变、单股价不变、人人可参股、随时可参股、户内可转让、户间可转让、清算可退出”的管理模式,开创出“农民变股东、先富带后富、观望变加入、齐走致富路”的“六村模式”,成为钦州市第一个分红超1000万元的村。

在浦北县,白石水镇第一个成立了村级资产管理公司,村民变成了股东。良江村村民还以“地”入股,成为双股东,拥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老板”的两种分红权利。村里通过流转34户村民土地,推动100亩温室标准大棚建设,并配套一体化自动喷淋装置,建成白石水镇第一个农业产业立体大棚。村民不但能拿到8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赚到出勤费,投产后还有产量激励分红。

据了解,钦州市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已经培育4个自治区级“壮美广西·乡村振兴”年度特色案例,打造11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培育2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县,为“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02-03 广西钦州市立足集体经济,发挥集体力量,力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全面推进“美乡村”攻坚行动,让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5467.htm 1 “三变”改革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