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是制造业大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系列扶持措施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比分量偏低、企业发展层次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要素服务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成为福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近日在福州召开。民建福建省委员会就此递交提案,建议从五方面加快培育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步伐。
□ 本报记者 丁 南
“专精特新”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三大变革、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的生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福建省是制造业大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系列扶持措施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比分量偏低、企业发展层次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要素服务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成为福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近日在福州召开。民建福建省委员会就此递交提案,建议从五方面加快培育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步伐。
改进产业政策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机制。优化产业政策实施举措,组织产业链链主企业对产业链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如组织关键薄弱环节的技术攻关,集中、引进资源进行强链补链,实现产业链均衡发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牵线搭桥等。引导企业瞄准产业链中高端环节,不断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掌握在产业链内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优化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实施,避免产业链重复投资、盲目建设。
分层分类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对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及时汇集发改、科技、商务等部门相关数据,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知识产权、标准制定、研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数据,主动挖掘潜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加强入库企业的分类指导和跟踪分析,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培育服务,实现梯次发展。
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技术创新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研攻关,参与新培育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供需双向“揭榜”。改革项目评审机制,细化企业入榜项目的技术指标,着力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难题,引导企业重点创新发展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建立企业家和科学家交流互动机制,组织企业主动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对接合作,联合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平台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平台和转移转化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布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福建省工业能效指南》,推进企业节能改造,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引导具备条件的绿色企业、园区率先开展低零碳创建。发布新增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完善进入目录产品企业奖励和激励措施。
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制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隐形壁垒,健全市场公平审查机制,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增信基金池,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支撑,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用地需求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机制,畅通企业诉求和权益保护的反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