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各项规定,聚焦提升企业投资贸易和个人工作生活品质化、便利化程度,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
“爱包头 作贡献”理念深入人心,“包你满意”“包你放心”城市服务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以为企业办实事为主旨的政商恳谈早餐会持续开展,建立完善重点事项领办督办机制,开展包头创新发展奖评选活动和涉企政策“刚性兑现”行动,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服务质效,把企业和群众的“麻烦事”作为政府的“心头事”办实办好,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市场主体既感到“包你满意”,更感到“包你放心”,让包头成为国资敢干、民资敢闯、外资敢投的发展高地,勇立潮头、彰显气魄,坚毅前行、争创一流。
着力“少、好、快”
打造一流政务环境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近年来,包头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政务服务改革蓬勃发展、亮点纷呈,有力提升了发展软环境。
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同步并行办理,0.5天办结,实现“五枚印章”免费发放,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11445户;制定《包头市企业“套餐式”注销改革方案》,建立企业“1+N”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上线4.6万件,即办件比率81.98%,承诺时限压缩比率88.46%,平均跑动次数0.05次,“最多跑一次”事项比率100%,网办占比99.4%;“掌上办”事项增加到2349个,“蒙速办”接入特色应用421个,访问量达2892万次;“好差评”工作融入“线上线下”各个渠道,全市好评率保持100%;制定12345热线“一个办法、六个机制”,全市热线转办工单总体响应率100%、解决率83.8%、满意率87.2%;开展抖音“政务云在线”直播活动,日均互动达8000余人次;设立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站”。
全面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创新开发“数字看板”,实现数据统计、进度监控、情况分析、趋势掌握、问题展示五位一体的“一页式”集成;建设5个24小时智慧办税服务厅,纳税人缴费人累计308100人次;创新推出“办问协同”远程视频服务,累计为全市纳税人缴费人提供1500余次服务。
强化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支撑作用。搭建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平台,累计为近百家中标供应商授信上亿元;大幅压缩政府采购工作时限,鼓励合同签订两个工作日、合同备案1个工作日、合同支付在收到发票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通过提高预留比例和价格扣除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实现最大化。
推进招标投标全程电子化。率先推广应用移动电子保函,实现电子保函替代现金缴纳投标、履约保证金,投标保函费率由1%下调至0.5%;形成公共资源交易“线上+线下”融合监督新模式,确保交易记录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监督留痕、责任可究。
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质效。进一步压缩业务办理环节和时限,实现业务办理时限“0-1-2-5”目标;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工作模式,提供“预约申请”到“进度查询”到“电子证照查询下载”全流程服务;将市不动产办理终端延伸至社区、乡镇、银行、法院、企业、中介机构等场所。
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告知承诺制办理施工许可,20余个项目以承诺制方式办理施工许可证,为企业缩短一至两个月的建设时间;推行工程建设项目“验登合一”,细化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制定“主题式”“情景式”审批流程,将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主流程审批时间分别由10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55个工作日。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创新包保服务举措,助力企业稳步发展,全年签发RCEP产地证149份,金额1045.2万美元。启动满都拉口岸零公里集装箱吊装通关模式,通关效率不断提升。
突出要素保障
打造一流产业生态环境
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前,“互联网+”推动了产业升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打造培育一流的产业生态,不但能够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还能够有效地向社会提供一流的商品和服务。加快构建一流的产业生态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包头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稳步有序地做大做强产业生态,取得了扎实成效,为优化产业环境积蓄强劲动能,提供坚强保障。
系统推进市政公共服务保障。实现水、电、气、暖报装“一件事”办理;推广应用市政公用企业联合踏勘及验收机制,满足用户一体化快速报装需求,压缩办理时限80%以上;“三零”服务送电13816户、节省用电企业成本11110.1万元,“三省”服务72户、减少企业投资20139.2万元,自动化终端上线率97.8%,大幅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多元组合用地模式,探索点状供地政策;推行工业用地使用权弹性年期出让,5宗工业用地以“先租后让”方式挂牌;开展区域评估46项,免费为企业提供,区域评估成果应用842次;6宗工业用地以“标准地”出让,助推“拿地即开工”改革目标。
优化融资服务保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余额195.4亿元,同比增长59.6%;深化政银企融资对接,累计授信重大项目240.47亿元;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支持力度,将个体工商户纳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考核体系;创新推出“留抵退税质押+退税账户监管”贷款,发放6笔共2330万元;“信易贷”平台为166家企业授信4.8809亿元。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开展补贴制职业技能培训7.09万人次;实施“创业包头”筑梦工程,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园孵化基地105个,入驻实体6100余家,带动就业5.2万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3亿元;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306件。
致力完善机制
打造一流法治监管环境
打造一流法治监管环境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改善,法治的关键支撑作用功不可没。近年来,包头推出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为打造一流法治监管环境提供了坚强保障。
构建公平规范包容监管环境。稳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强化“一单两库”建设,抽查检查覆盖率94%,部门联合率29.05%,检查结果实现100%公示;在“四新”经济行业落实“包容审慎”措施,制定“四新”经济监管规则和标准;加强“互联网+市场监管”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在15个行政监管部门共搭建22个“互联网+”智慧监管平台。
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开展政务诚信监测评估;开展“信易+”创新应用场景,“信易+”应用领域数量居全区前列,信用红利惠及更多社会主体;认真开展“信易贷”工作,为166家企业授信48809万元;为37类重点人群建立信用档案,涉及重点人群70872人。
完善企业破产退出机制。降低破产费用及成本,“跨庭室”组成7人破产审判团队,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推动破产审判信息化建设,启用破产智审平台、阿里巴巴破产重整投资平台,为重整投资人招募提供便利。
打造多元解决纠纷体系。推行网上立案容缺受理机制,完善多元解纷线上平台,建立“政协+法院”调解机制、“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134家法官工作站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共计调解案件5096件;繁简分流速裁快审团队共计审理案件1381件,同比增长64%;审结案件1365件,同比增长61%,结案率98.84%;人均结案数为460件,同比增长61%,平均审理期限为26.39天。
便利化品质化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的前进方向、根本遵循。包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走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全市专利授权量26609件,同比增长21%;搭建包头市知识产权区块链公共存证平台,积极探索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建立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质押融资总额105474万元,同比增长247%。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对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的培育和支持,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研发投入,2022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共242家、增长65.75%,组织145家科技型企业申报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
打造宜居城市环境。积极推进本地区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3天,固体废物双驱动综合利用模式等3项“无废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借鉴。
(包头市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