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高质量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

厦门市集美区被福建省确定为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3年来,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五大集成”系统改革“集美模式”

集美新城城区景观 林志杰 摄

2020年10月,集美区台胞服务驿站在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林志杰 摄

集美研学总部大楼 林志杰 摄

林志杰 摄 集美龙舟池举行“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龙舟赛 林志杰 摄 集美龙舟池举行“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龙舟赛

□ 谢代文 王 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受到广大台胞关注和肯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马晓光10月26日在北京表示,将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研究出台更多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积极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厦门市集美区正是福建省确定的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2019年12月,集美区被确定为试点区域。试点3年来,集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赴闽考察时关于“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五大集成”系统改革“集美模式”,高质量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

“五大集成”

系统观念充分彰显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论。“集美区自围绕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进行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以来,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勇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厦门市台港澳与特区经济研究促进会会长孙云表示,集美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系统集成理念,在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出很多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集美经验”。

集美是福建全省唯一的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试点工作以落细落实党和国家对台方针政策为主线,努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融合最温馨家园。孙云所说的“集美经验”主要表现在集美区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系统思维高效实现了“五大集成”。

集成力量和资源。先后成立区级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两岸研学交流中心、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两岸文旅融合中心和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智库,打破40余个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力量资源。

集成政策和措施。一揽子制定包括1个总体方案、7个专项方案、2个保障方案的“1+7+2”改革方案,建立同步谋划、一体部署工作机制,实现改革进度与效果相统一。梳理中央和省、市惠台政策措施,研究出台扶持台商台企具体措施办法,编制成册《惠企政策e码通》。

集成平台和要素。设立台胞服务驿站,开通台胞警务服务站、台胞办税绿色通道,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集美台青创基地联盟”“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助力台青就业创业;开发“智慧两岸”线上平台,提升“i研学”功能,实现“线上线下”集成服务。

集成项目和任务。坚持清单化实施、项目化运作,所有涉台项目由集美区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牵头抓总,实施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立项,采取考评考核、任务销号等措施,做到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确保涉台项目快推进、真落地、见实效。

集成特色和品牌。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机制,创新“1+1+N”泛营地研学新模式,打造大陆最大对台研学旅行基地;做大“聚融壹家”等台青创基地,培育“台青集美创业”特色品牌;拓展“两岸龙舟文化节”“两岸特色庙会”等活动内容形式。

强化资源整合,通过纵向联动、横向协同,集美区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实现两岸融合发展力量聚合,“五大集成”正形成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集美经验”。

“以通促融”

经贸融合高效紧密

集美区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故里,拥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台”元素优势明显。“集美区深刻把握改革创新内在逻辑,谋定笃行,围绕‘通、惠、情’推进三大促融体系建设。”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院长、教授罗海成对集美的集成改革高度评价,认为集美创新性推动县域基层实践,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推进集成改革,在集成改革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集美创新两岸产业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产业互通,积极推动两岸冷链物流、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养老等产业合作,创建“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产业合作园”和“集美集影视文创园”,建设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设立台湾影视投资一站式服务窗口。

在助力金融畅通方面,集美区设立由台湾团队管理的台商基金——华犇基金,总规模已达3亿元,争取引进高新技术台资企业落户集美,助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集美区引导厦门银行开发台胞“薪速汇”,累计办理2571笔、1.88亿元,区担保公司已为20家次台企担保2.45亿元,免收担保费121.53万元,全区金融机构为48家(212家次)台企提供信贷融资38.66亿元,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厦门银行等可开办台胞信用卡。

为积极鼓励和支持优质台企对接资本市场,集美成立全国首个台企上市服务联盟,出台政策鼓励设立台资股权类企业、台资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破解台资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2022年,集美在全省首创面向台青的《集美区台商增信基金设立方案》,区财政局出资1000万元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集美区台商增信基金,为辖区台湾青年创业企业信用贷款提供增信服务。

此外,集美区积极深化人才联通,成立两岸高校产业技术联盟,聘请6名台湾教师组成“台籍专家顾问团”;创建两岸人才与项目协作机制,组织“集炬先锋”人才成长训练营走入台企交流学习。成立厦门市台商协会联络处、集美区工商联联络处等,成立台湾人才服务中心,出台台湾人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两岸高校产业技术联盟、高校台籍专家智库先后为30余家台企提供智力服务,17家台企入驻影视文创园。

产业互通、金融畅通、人才联通,高效便捷的经贸合作体系促进两岸经贸合作更加紧密。集美区联合厦门大学首创上市人才培养模式,举办重点上市后备企业高管研修班,7名参加研修班的上市后备台资企业高管表示获益匪浅。近两年来,集美区新增2家台资上市企业、1家挂牌新三板创新层企业,204家企业进入两岸股交中心“台资板”。

“不是在每个地方,企业都能用18个月建成4万平方米的厂房。厦门做到了,集美做到了,我觉得这就是融合产生的良好效果。我们当然也应该拿出更多的果实,来奉献给这方土地上的人民。”于2020年7月30日顺利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的台企建霖家居集团创始人吕理镇说。

“以惠促融”

福祉保障周全温磬

在集美区行政服务中心,台胞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台胞服务驿站。这个驿站,以“台胞服务台胞”模式,招募台青服务专员引导台胞台企办事,急台胞之所急,想台胞之所想,为有急需的台胞特别是老人家构建温馨便捷的闭环服务体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妥贴,被称为“阿集驿站”。

“阿集驿站”就是集美区“以惠促融”、优化服务模式、构建温馨周全福祉保障体系的一个缩影。据悉,集美设立的台胞服务驿站,首批推出26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提供“无障碍式”帮办代办服务,从驿站设立以来,已累计服务台胞5220人次。

集美区行政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台胞警务服务站,实现出入境、派出所、车管所等警务事项“一站办理”。来自台湾彰化、年近八旬的老江先生不到20分钟就在服务站申领了“台湾居民居住证”,惊喜得连连夸奖“省时省力,好便捷哦!”“大陆政府为我们台胞想得这么贴心周到,给我们各种政策便利,让我们体会到了回到家的感觉。”老江感叹地说,妻儿孙辈全都过来大陆定居发展了。

集美区税务局在福建省首创台胞办税绿色通道,实现台胞税务“一窗通办”,开设“智慧两岸”服务窗口,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台商简翰宇不到10分钟就在绿色通道办理了相关税务业务,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这绿色通道办税真的太方便太高效了!”2022年7月,集美区税务局联合辖区10个行政部门,成立全国首个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顾问团,推出财税、融资、人才、知识产权等10项精准帮扶举措,为台青创业创新助力,举办台商创业分享、普法宣传、“点单式”咨询辅导、政策套餐上门等活动,用好用足税费优惠政策,台青在创业创新路上得以轻装上阵,迸发出强大活力。

除了各种便利便捷的“惠”台举措,集美还在落实台胞同等待遇方面下功夫,完善台胞就学就业、居住生活、法律服务、职业技能认证等政策措施,出台台湾卫技人员就业方案、台生奖学金补助、台胞困难救助办法等,招聘台湾教师到集美任教,修订社会组织评估办法,支持台胞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台胞列席政企通气会议机制等。集美区台胞社工服务中心累计服务515人次,先后帮助830名台胞参加医社保,安排568名台胞入住人才公寓,完成11名台胞技术士等级证书认定。

集美还设立台胞社工服务中心,深化权益保障,举办台胞社工培训,成立全省首支由台胞组成的苔·芯志愿服务队;建立涉台检察联络室、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工作站,聘请台胞律师担任人民调解员,已有21名台胞担任区政协委员、工会委员、妇女委员和青年发展促进会会员。2020年以来,累计调解涉台纠纷45起,提供法律服务100余次;发放台胞人才补助350万余元,台胞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优化服务模式、落实同等待遇、深化权益保障,台胞在集美生活备感温馨。“集美区坚持系统集成理念,推动两岸经贸更紧密、人文交流更活跃、同胞心灵更契合、台胞生活更温馨。身为台胞的我,对集美区致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表示全力支持及点赞。”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台籍教授朱达仁说。

“以情促融”

人文交流心灵契合

11月18日,集美区第三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在后溪镇后溪村举行开营仪式。活动持续10余天,50多位两岸青年分为4个小组,在导师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容村貌、风土人情,围绕“农林22条”等惠台措施,以共学共创为特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为两岸青年搭建互学互鉴新平台,依托两岸同根同源文化,创设“两岸婚庆民俗体验馆”“两岸新农人供销社”等,努力打造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示范基地。

这是集美区县域集成改革的一个镜头,也是集美区“以情促融”、构建心灵契合的人文交流体系、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集美区深挖两岸同根同源文化,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文化融合机制、创新交流形式,通过突出青年主体、出台对台研学奖励办法等举措推动人文交流更活跃、同胞心灵更契合。

2022年7月,集美用足用好“海峡论坛”平台,不断创新交流形式,落地“共同家园 共同记忆——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在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举办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该文献展,调研视察集美区对台研学基地和对台研学展馆,对集美对台研学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台商记忆馆”启动建设,将集中展示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发展历史,重温老一辈台商创业的峥嵘岁月,激发二代、三代台商接续奋斗的内生力。该馆将配套建设台商台企洽谈、阅读、互动等场所,打造台胞台商交流互动、两岸经贸文化交往交流的新平台。

7月14日,“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暨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智库成立”活动在集美区举办,展现了集美在“以情促融”方面注重突出青年主体的显著特性,让两岸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加深感情、增进融合,实现同心同行、携手打拼。集美专门实施“台青聚融友好工程”,成立“两岸青年企业家协会联盟”“集美台青创基地联盟”,举办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扶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打造了1个国家级、4个省级台青就业创业基地。同时,智库的成立也将进一步团结和凝聚海峡两岸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力量,为集美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引领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将教育与旅游融入两岸融合发展工作是集美“以情促融”的创新特色。集美研究出台对台研学奖励办法,拓展“1+1+N”泛营地研学模式,设置包括16个景区和13所高校、研究所在内的29个研学单元,可提供122门特色课程。集美成立两岸研学交流、青少年发展、文旅融合三大中心,实现“研学+文旅+青创”三大优势产业互补,打造大陆最大研学旅行基地,让两岸青少年一起在玩中学、学中玩,一个全新的“研学旅行泛营地化”集美研学模式蓬勃兴起。

由台湾青年刘柏萱和来自江苏的左星星夫妻俩一起创办的“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是福建省首批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基地所属两岸研学教育交流中心致力打造研学产业链,规模不断扩大。获得“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一品威客”海峡两岸青创基地、获得“厦门市十大众创空间”的“海蛎文创空间”、福建省首家“文创+旅游”模式的台湾青创基地“灵动青春·台湾青年创业园”,也在集美的集成改革试点中集成更多两岸资源,为台青台企提供更优服务。

“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集美逐渐成为台湾青少年首次登陆的‘第一家园’。”集美区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研学旅行基地运行以来,克服疫情影响,3年来累计接待两岸研学生141万人次、台湾青少年超5万人次,有力促进了两岸青少年情感融合、心灵契合。厦门市委将“持续提升厦门(集美)研学基地,吸引更多台湾青少年来厦开展研学交流,打造大陆最大的对台研学旅行基地”写入《厦门市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第34条。

据统计,2020年以来,集美区累计举办两岸各类交流活动280场次,其中青年交流活动175场次,万余人参加,线上交流“她说”“青青之约”等新平台活跃,累计制作220期线上节目,浏览量超502万次。截至目前,集美有常住台胞5000余人,台青创团队达530支1203人,省、市级台湾人才27名。

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3年来,“台+金融”“台+青年”“台+文旅”“台+研学”“台+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台”元素与集美深度融合,台胞积极主动融入集美工作、生活、创业,一个高质量“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在集美形成。

2022-12-30 厦门市集美区被福建省确定为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3年来,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五大集成”系统改革“集美模式”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4809.htm 1 高质量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