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 限
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普遍存在矛盾纠纷杂、调解平台多、上行压力大等问题,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究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积极探索构建“一核统领、两庭共治、三级防线、四个闭环”的“1234”基层矛盾调解模式,通过创新打造“1234”基层矛盾调解应用,有效整合“家园理事”“监督一点通”“民呼我为”等基层治理平台和力量,全面发挥“道德庭”和“共享法庭”两庭核心载体作用,筑牢村社-镇街-区三级联动调解防线,强化“微闭环、小闭环、中闭环、大闭环”四个闭环管控,构筑起平时为掌、战时为拳,高效协同、整体智治的治理新格局,全面凝聚起参与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实现基层治理效能大跃迁。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1234”基层矛盾调解模式的相关负责人。
坚持党建统领
贯穿矛盾调解全过程
记者:为有效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奉化是如何部署推动的?
相关负责人:我们坚持“党建统领、条抓块统”理念,把党建引领贯穿矛盾调解的全领域、全过程,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部门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矛盾化解格局。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统筹发动基层党员、综治干部、村社干部、社治干部、网格员、群团组织、社会团体、乡贤、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持续探索“党建+信访”“党建+调解”“党建+治理”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二是夯实组织根基。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矛盾化解、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大胆探索“网格党支部+”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体系,累计建立网格党支部283个、党小组164个。
三是发挥领头雁作用。压实村社书记调解辖区矛盾纠纷的主体责任,深化开展村社干部“八讲八整治”“党性党风教育年”等活动,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在线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矛盾纠纷处理能力。目前,全区划分村社网格725个,村社书记均担任网格长。
发挥两庭作用
促进基层治理“四治融合”
记者:近几年,奉化围绕完善城乡融合社会治理,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您能介绍一下吗?
相关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两庭促四治”理念,通过充分发挥“道德庭”自治、德治和“共享法庭”法治、智治作用,加快促进基层治理“四治融合”。
一是两庭建设“融合共治”。充分发挥“道德庭”“共享法庭”在基层矛盾调解中的核心载体作用,加强硬软件建设和规范运行,不断提高两庭在矛盾调解中的参与率和办结率。目前,全区“道德庭”“共享法庭”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是组成人员“优中选优”。吸收各村有威望、有公信力的老党员、群众认可度高的村民代表充实“道德庭”,筛选法院优秀工作人员进入“共享法庭”,矛盾调解的参与率和办结率稳步提升。目前,全区已配备“道德庭”成员1052名、“共享法庭”成员326名。
三是功能辐射“全域覆盖”。充分做好“两庭+”文章,发挥“示范道德庭”引领作用,拓展“共享法庭”功能覆盖,建成“示范道德庭”65个,开辟渔家、旅游、环境等特设“共享法庭”34个,覆盖全区12个镇街、300个村社及34个行业协会等组织。
筑牢三级防线
层层压实防止矛盾上行
记者:据了解,奉化为进一步优化调解流程、提高调解成功率,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采取了诸多有效举措,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是怎么做的?
相关负责人:一直以来,我们秉承矛盾“早发现快处置”理念,加强“1612”与“141”基层治理体系衔接贯通,层层压实区—镇街—村社三级矛盾调解主体责任,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一是筑牢村级“即访即办”防线。以村社网格为依托,整合“党员干部包片联户”和网格力量巡查制度,强化线下走访排查,构建“网格+党员干部”矛盾纠纷排查网,着力强化“感知端”,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在网格员每日巡查基础上,广泛发动党员(村居民代表)力量走访联系户,包片村社干部走访联系村居民、企业;社治干部实时掌握网格员、党员(村居民代表)力量和包片村社干部排查情况;村社党组织书记保持通讯畅通、开设书记信箱,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诉求。社治干部和村社两委会干部横向联动基层治理力量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简单的矛盾纠纷进行化解,提高村社问题处置能力,筑牢风险排查、矛盾调处的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通过村社网格发现矛盾隐患2624起,化解2613起,化解率99.6%。
二是筑牢镇街“联片联调”防线。以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为依托,发挥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四个平台作用,整合镇(街道)“道德庭”“共享法庭”等工作机制,对村社上报的民情信息和风险隐患进行汇总梳理、建立清单、集中化解。镇(街道)综治办负责对村级流转事件进行分析研判,并借助基层治理力量进行办理、快速销号。同时,安排相关基层站所以常驻、定期入驻或随叫随驻形式入驻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并引入劳动争议、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行业性专业调解力量,对涉及各职能部门的事件进行联片协调、联动处置,加大对各类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难题的破解力度,筑牢风险防范、矛盾化解的第二道防线。今年以来,累计处置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及案(事)件5000余起。
三是筑牢区级“包案包解”防线。以区社会治理中心为依托,整合现有入驻职能部门和业务联动部门,通过协同联通智慧城管、12345政务热线、应急指挥平台、110指挥平台等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纳入行政执法协调指挥模块,调整完善内设机构设置,进一步强化区社会治理中心指挥调度、综合协调、运行保障、督办考评等职能。对镇(街道)流转事件以及区级重大民生问题、重大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由区级领导包案领办,联动镇街、村社两级社会治理平台,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镇(街道)各方力量集中解决,筑牢风险化解、积案破解的最后防线。截至目前,166件国家级积案已化解164件,102件省级积案100%化解。
形成四个闭环
打造矛盾调解运行体系
记者:奉化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集中力量,努力形成了闭环矛盾调解运行体系,努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请您讲讲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
相关负责人:我们坚持“全周期调解”理念,采取分级办理措施,建立“问题发现-流转-化解-督查-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努力形成“微闭环、小闭环、中闭环、大闭环”环环相扣、全链衔接的矛盾调解运行体系。
一级事件“快速办”。对线上线下走访排查发现和上级转送交办的各类民生诉求、矛盾纠纷和初信初访,村社干部、网格员、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主动介入、接诉即办,安抚群众情绪,快速调处办理。无法解决的第一时间通知社治干部,由社治干部进行分析研判,可当场办结的归集为一级事件,一天内完成办理。办理结果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并存档备上级查验。今年以来,已闭环处理一级事件14.3万起,均实现24小时内办结。
二级事件“多方解”。对于需提交村社党组织进行办理的事件或法院委派调解的案件,归集为二级事件。由村社书记召集“道德庭”“村民说事”“共享绘”居民议事厅等进行联合调处,未成功解决的再借助村社“共享法庭”力量进行调处,办理结果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并存档备上级查验。如果三天内依然难以解决的,由联村干部和联村领导审议后将事件提交至镇(街道)进行调处。期间,通过纪委“监督一点通”或信访“民呼我为”等平台上报的针对村社干部的信访问题,由村社党组织书记出面协调处理;涉及村社党组织书记的信访事项,联村社干部、联村社领导牵头调查核实,在15天内给予答复。对情况属实的,综合运用教育、调解、法律等手段予以化解,查清情况后,依法依纪处理涉事村社于部;对诬告陷害的,查清情况后,及时给予澄清,并依法依纪处置相关人员。今年以来,已闭环处理二级事件6.7万起。
三级事件“联合调”。对村社层面难以解决的民生诉求、矛盾纠纷、初信初访等,报经联村社干部、联村社领导审定后,由社治干部在三天内提交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的事件归集为三级事件。由镇(街道)综治办主任先召集镇(街道)“道德庭”进行联合调处,未成功解决的再借助镇(街道)的“共享法庭”进行调处。对于涉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件,由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包案,并根据事件类型制定“四定”方案,确定包案领导、责任人、解决方案和解决时限,由包案领导牵头召集相关职能站所及时调处、限时办结。今年以来,已开展跨部门联合调处65次,闭环处理三级事件6.4万起。
四级事件“提级化”。对特别复杂、镇(街道)层面难以解决的以及上级转送交办的重大民生诉求、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等,先由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包案,联合有关站所、村社等进行集中专项调处化解;如30天内未予以解决的需先对当事人进行答复或给出初步意见,再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商议后,在一周内提交至区社会治理中心的事件归集为四级事件。根据事件属性,由区矛盾调解中心内法院、检察院、劳动仲裁等入驻部门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的,由中心党组经过分析研判后转办联调;如果依然调解不成功的,将事件归集为疑难积案,由中心召集各相关部门、镇(街道)、村社等召开协调会,再通过专班处置、联镇街区领导包案办理和督办解决等方式予以化解。办理结果及时向当事人和所在镇(街道)反馈,并存档备查。对上行至区级层面以上的各类信访事件,按照职责要求分级落实人员进行劝返。今年以来,已闭环处理四级事件771起,化解历史遗留难题70件。
目前,奉化以“1234”线下调解为底本,正在开发基层矛盾调解“1234”线上应用平台。该应用立足基层矛盾调解高频事项和现实需求,设置大数据驾驶舱、“1234”事件处理、信访预警管理、工作考评管理、研判流转模块、党建统领模块、智慧知识库七大模块,通过平台整合、数据共享、定向归集,实现矛盾调解线上“一屏可视”“一键操作”“一网办结”。其中,大数据驾驶舱模块通过系统对全区各级人员的就地化解率、流转处置率、预警率、重复访等指标的全面记录、动态更新,实时展现矛盾调解的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1234”事件处理模块为核心业务模块,通过嵌入智能研判流转、多层多跨架构等功能,逐级递增权限和系统运行逻辑线,实现一二三四级事件的闭环管理和分类处置。信访预警管理模块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进行自动触发报警,对办理超时事件按照红黄蓝标识进行三色预警,提高事件感知度和处置及时率。智慧知识库记录系统内事件处理的类型、节点过程、调处力量等内容,生成矛盾调解案例库,通过大数据算法进行全系统智能搜索、智慧匹配,为矛盾调解自动推荐类似的成功案例和最合适的调解能手和两庭力量。最终通过体系化协同、数字化应用来破解基层矛盾调解难题,助推平安法治建设,为全国共同富裕建设探索基层路径、提供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