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子蕊
今年以来,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以提升创业就业能力、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优化创业就业环境为着力点,聚焦创业和就业两大主题,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努力实现高水平创新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
郫都区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效应,依托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元创业就业主体,以“创业孵化+就业服务”的“双管齐下”模式,采取出台一批政策措施、挖掘一批就业岗位、优化一批服务事项、举办一批赛事活动、创建一批创业孵化载体等“五个一批”创新举措,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集聚放大地方政策、平台、人才等叠加效应,推动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态。
创新体系机制
行动更加有力
据成都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郫都区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始终高度重视。该区率先成立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工作推进组”,构建“区级部门+街道(镇)+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建立起“分管区领导牵头抓总、推进组协调督促、职能部门推进落实”的“专班+清单”长效工作机制。
郫都区先后制定出台并实施《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方案》《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0条政策措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大礼包”》等一批政策措施,从支持自主求职、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创新创业等方面多维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在此基础上,坚持“产业链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多方发力,深入开展就业岗位挖掘行动,编制《郫都区2022年大学生就业机会清单》,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精细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收集,精准开展就业指导、供需对接,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跟踪台账,挖掘一批就业岗位,推动创业就业从“纸面上”到“行动上”,全区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更加有力。
目前,全区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454个。其中,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提供的岗位占比超过15%;医疗、教育等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基层和驻区国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582个。同时,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储备就业岗位近1600个。其中,国有企业、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司法辅助等政策性岗位737个,公益性岗位134个。
创建孵化载体
机会更加丰富
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经验少、资源少,就业面临的压力大、困难多依然是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为此,郫都区以问题为导向,以菁蓉镇为核心,采取“校地合作+社会参与”方式,创建一批创业孵化载体,持续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生命周期孵化体系。
与此同时,郫都区精准提供创新创业辅导、融资支持等高质量孵化支持,全区创业就业机会更加多元,创业带动就业氛围更加浓厚。截至目前,郫都区累计创建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0个,布局加速器和中试基地8.47万平方米。
今年以来,郫都区政府投资的创业载体向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免费开放办公载体8600平方米,先后扶持孵化初创项目110余个,7个创业项目就地就近产业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64万元,兑现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扶持资金737.4万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苗圃等2个平台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电子科大菁蓉逆向创新基地获评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创优服务质量
氛围更加浓厚
“信息不对称”“人岗不匹配”等问题同样是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痛点难题。对此,郫都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精减政策申报材料、优化政策兑现流程;聚焦人岗精准匹配,搭建驻区院校就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常态化开展“圆梦郫都·引智留才”“公共服务进校园”活动;以“线下活动+线上直播”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和专场招聘等,创新优化一批服务事项,创业带动就业氛围更加浓厚。
郫都区充分发挥双创活动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和省市重大赛事活动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全覆盖模式,举办一批赛事活动,以赛提能、以赛促训,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展示机会。今年以来,已举办第二届“菁蓉杯”融通创新创业大赛、SWC创业世界杯等赛事及各类创业就业活动百余场,评选创业明星10人,为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100余个项目提供创业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