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风采
深秋的福建省长汀县,茂林修竹,层林尽染。
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多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汀早已从“火焰山”到“花果山”,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百万亩荒山披绿、断水重流。目前,森林覆盖率达80.31%,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915.4万立方米,全县18个乡镇交接断面全年综合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7元。
生态美、百姓富的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巨变。
一棵树 五次调研
多次重要指示批示
在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内,一棵22年前种下的香樟树,壮实挺拔,述说着这片红土地上的绿色奇迹。
香樟树背后的故事,时常被长汀人提起。这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2000年捐种的,他得知长汀建设河田世纪生态园,托人专程送来1000元,捐种一棵香樟树,献上一份热心,以表达个人心意。第二年,他再次到长汀视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来到河田世纪生态园,看见一年前捐种的香樟树已是郁郁葱葱,十分高兴,亲自为它培土、浇水。
22年后,当年种下的香樟树,枝繁叶茂、芬芳馥郁,水土保持科教园内种植的纪念树也从最初的几十株发展到4608株,省、市、县各部门建设“党建先锋林”“组工林”“同心生态林”“志愿者林”等示范林16个共1000多亩。“这棵香樟树也是生态文明机制改革的硕果。”龙岩市水利局副局长卢晓香说,在2021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向全球推广,“长汀经验”走向了世界。
在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习近平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先后五次深入长汀进村入户、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推动长汀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他情系长汀、倾心长汀,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长汀群众把习近平当年对长汀“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殷切期望的题词,刻在世纪生态园的一块大石头上,作为勉励和鞭策。
治理的是水土,改善的是民生。2012年以来,长汀全县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68%,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77%~91%,鸟类从100种恢复到306种,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汀县持续深化水土流失治理,有效推进生态修复、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车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局长岳辉说,2021年7月,水利部将长汀列为全国5个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实践,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样板,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例证。
一片荒山 十年治理
“火焰山”变身“花果山”
秋日的午后,穿行在长汀县河田镇,处处绿水青山、植被繁盛。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大地,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作为古汀州府所在地,历史上的长汀曾是林密水织、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长汀地处闽西,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700毫米。温润宜人的气候,原本适宜植物生长,却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史料上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有人说大量人口聚居,向自然索取过度导致植被破坏;也有人说,是连年的战争。以前山上有树,连年的战争炮火彻底破坏了山林;还有人说,这里是花岗岩风化土,降雨又多,本已瘠薄的表土层被冲刷得越来越薄,草、树都活不了。”河田镇村民傅天炎是村中长者,他多次听祖辈人这样说过。
而有迹可循的关于长汀水土流失的最早记录,来自学者张木匋1942年撰写的《一年来河田土壤保肥试验工作》。该工作报告记载:“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树木,很少看到!偶然也杂生着几株马尾松,或木荷,正像红滑的癞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萎绝而凌乱。在那里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惨静寂,永伴着被毁灭的山灵。”
以河田为中心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曾几何时,长汀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并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究竟有多严重?数字是最直观的佐证。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山上光秃秃一片,地表温度可达70多度,人称“火焰山”。“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以河田镇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水土流失与贫穷落后相伴,生态文明与幸福生活相依。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水土流失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如今的长汀,草木繁茂,青山如黛,溪水潺潺,山村似画一般,过去的“火焰山”早已披上了绿装,成了现在的“花果山”。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114.7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18.2亿元、年均增长6.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7.2%,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6%,2017年~2020年连续4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这是长汀持续数十年扎实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的山河印证。
“长汀县将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发扬‘冲冲冲’的工作作风,围绕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长汀经验’再升级,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汀县委书记赖进益说。
回顾十年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践历程取得的决定性胜利,长汀贡献了世界水土流失治理的中国智慧,也是中国百年水土保持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长汀的生动实践。
创机制 谋变局
纵深推进生态变革
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水土流失治理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层层压实生态变革。
2011年以来,历任福建省委的主要领导都亲自挂钩帮扶长汀,既挂帅又出征。龙岩市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长汀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创建领导小组,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推进机制,全省上下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水保”的工作格局。
龙岩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实行“河长制”“林长制”,出台《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燃料补贴政策》《龙岩市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公益林林木蓄积量增长激励机制考核办法》《长汀县项目化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夺取决定性胜利的实施方案》等激励机制,并设立全市唯一的水土保持中心,在长汀县18个乡(镇)成立水保站,先后抽调400多名干部充实到水土流失治理一线并创新“生态党建”新模式,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7个方面31项指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
创新观念,发动群众,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和贫困相互交织的世界性难题。
长汀县始终坚持把群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力量源泉,鼓励农民大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群众成为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人翁和主力军,涌现出把“难坑”变“富坑”的党的十九大代表沈腾香、全国劳模“种果大王”赖木生、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的“女愚公”马雪梅等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草根英雄。
同时,长汀还出台《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运作实施方案》等政策,建立健全完善公司企业、民间资本、林农和社会为主体多元化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和经营机制,并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推行“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率先将家庭承包制引入山地开发和实施林权制度改革,走出从承包责任制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路。2012年以来,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21亿元,已有5.51万户26.17万人受益。
创新治理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长汀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多方共赢。针对企业资源,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规定》,鼓励企业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针对社会资源,依靠治理新科技、新技术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协作,建立长汀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南方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长汀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研究站等“四站二院一中心”科研平台,探索和推广应用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新技术。由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主持制订的《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标准体系》填补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标准的空白,《红壤丘陵区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科研成果为推进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长汀县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和创新义务植树形式。2013年来,福建省军区和驻闽部队共组织1.2万余名官兵赴长汀开展支援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活动,完成植树造林和抚育施肥3.72万亩。依托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完成植树造林0.45万亩,折算植树7.9万株。
创新治理战略战术,多策并举推动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为顺向演替。
长汀县坚持“反弹琵琶”理念,推动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为顺向演替,分别对植被稀少、树种结构单一、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低山丘陵山顶脊部强度水土流失区、沿汀江两岸9个乡(镇)一重山、汀江源头和周边植被较好的乡镇等六大治理问题,提出针对性治理理念,并取得良好成效。
同时,落实生产开发建设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开展防治落实情况专项执法检查,遏制人为造成新水土流失现象。完善群众燃料补助政策,实施以电代燃补助,累计发放电补资金5928万元,受益人口达47万人次。加快推进汀江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5.57万亩;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面积3799.5亩;国家湿地公园1处,面积8863.5亩,省级森林公园2个、乡村森林公园8个。
在全省率先出台《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群众主动参与到水土流失治理中;构建县、乡、村多级水保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创新生态司法“三三”工作机制,为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并被载入中组部精选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
创新生态经济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惠民。
长汀县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发展思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推行“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天然林、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森林资源成为林农的“绿色银行”。截至2021年,累计开展林权证登记373万亩,引导林权流转155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86亿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长汀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农业,全县建成设施农业2200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93家、家庭农场2698家,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78万亩,参与林农户数2.15万户,年产值28.2亿元,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做好“生态+”文章,离不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发展生态旅游。长汀县先后建成三洲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河田—三洲生态景观大道、河田水保科教园等一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仍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7亿元。
生态高颜值,产业高质量,民生高福祉。长汀县出台《长汀县推动河田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河田鸡、槟榔芋、百香果等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一产增加值完成41.3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3.7亿元。河田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注册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2家。与2011年底相比,2021年长汀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2,378元、7085元提高到31,769元、20,587元,分别年均增长8%、9%。
创新规划目标,持之以恒,一张蓝图绘到底。
长汀人民牢记习近平的殷切嘱托,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形成“水土不治、山河不绿绝不罢休”的强大社会氛围。出台《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长汀县2021-2035年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远景规划》,扎实推进“一线四园六村多点”示范工程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汀将近年来的治理示范点串联起来,建成了中国·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馆、初心花园、红旗越过汀江渡口等示范项目和乡村旅游网红点,形成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展示路线。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把“引进关”,2012年以来,拒绝了因环境不符合准入的企业30余家,总投资额约90亿元。
凝眸回望 初心如故
砥砺前行再出发
长汀的绿色嬗变,离不开习近平的亲自关心、指导和推动,也离不开长汀人民的接续奋斗、滴水穿石与百万亩荒山作战。一代又一代长汀人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
秀美的生态画卷,浓缩着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也映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长汀的水土治理之路,是一条尊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客观规律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体现了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科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道理。”卢晓香说。
长汀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成功实践,被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2012年以来,长汀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国家和省级20多项荣誉,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试点,为全国生态修复保护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
“未来,着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再出发,持续提升‘长汀经验’,探索‘长汀路径’,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力争到2025年底前,打造新时代全国生态文明县域样板,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长汀红土大地结出累累硕果。”龙岩市水利局局长曾佑繁表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凝眸回望,22年前栽下的那棵香樟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由香樟树拉开的水土治理的大幕构建了当前长汀新的水土治理发展格局。这是一棵生态之树、改革之树、富民之树。
今天,这棵意味深长的大树生长在长汀这片土地上,道道年轮里,浓缩着习近平心中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诉说着闽西老区人民始终不忘初心,以改革谋发展,聚力生态文明建设,以“领头雁”的精神努力推动闽西老区高质量发展。
(本版图片由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