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挥系统集成改革之笔 绘壮美广西发展新篇

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最近3年年均增长30%以上,增速居全国首位,跻身全国沿海前十。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图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柳州市三江县布央村积极探索实践茶旅融合发展模式,致力打造乡村振兴典范。图为景色优美的布央村茶园。

创新漓江“三统”管理体制,构建漓江流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体系,擦亮“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图为游船和排筏标准化、规范化运营后的漓江。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只有系统集成,改革各项措施才能握指成拳、靶向发力;只有协同高效,改革效能才能正向叠加、充分释放。可以说,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的系统集成,是推进改革再深入、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方法。

“系统集成”的理念和方法论在广西早已扎根。201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在多次重要会议以及考察调研等场合,频频强调加强改革“系统集成”。2020年和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深改委先后部署两批共42个改革集成试点,涵盖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园区建设、沿边开发开放、基层社会治理、干部担当作为等八大领域,不断提升改革综合效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注入强大动力。

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广西以改革调结构、育动能,通过政策、措施、要素集成,构建良好产业生态,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层次提升。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持续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颁布广西科技创新条例,出台“科改33条”,深入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推行重点项目“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十三五”期间,广西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18年的44.84%提升至2021年的53.51%,首次进入全国区域创新第二梯队。加强培养企业创新主体,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2022年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3300家以上,国家级孵化器保有量达到22家。

要素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区国企科研投入增长51%,“科改示范企业”增至9户,国企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迈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步伐。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多项重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改革,推进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促进工业项目加快落地,2021年,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5%。打造财政金融立体联动模式,推动“桂惠贷”政策落到实处,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持续强化人才、数据支撑能力,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保障要素流动畅通。2022年,全区市场主体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实有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大关,上半年企业活跃度达71.78%,高于全国1.25个百分点,为全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强有力支撑。

“链长”引领,实现补链延链强链。健全产业链长制,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加快推进“链主企业”聚链成群,“领航企业”延链成势、“中小企业”强链成长、“传统产业”补链转型,持续深化与企业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双百双新”“千企技改”项目落地实施,全力打造高端高新、集群集聚的“双高双集”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21.8%,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3.1%。

园区集聚,壮大集群发展平台。深化园区去行政化改革,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社会资本”合作运营模式,厘清政企权责界限;建立健全项目准入审批机制,大力推进赋权赋能改革;构建产城融合建设模式,推动产业园区向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集成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技术创新、数据运用等方面改革举措,建立健全园区分类考核机制,着力增强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已与多家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龙头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已运营的项目物流年货运量超150万吨,并成立了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共同打造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

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乘风借势好扬帆。广西作为沿海沿江沿边省份,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对外开放具有地缘和资源优势,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是广西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化沿边开发开放改革集成,着力推动重大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机制,开工建设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核心,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和国际通关合作,推进海铁联运战略合作,实施中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2021年,北部湾港实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1万标箱,同比增长19%,海铁联运班列超过6000列,同比增长30%以上。创新完善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以及周边省市合作机制,2021年,共引进资金7366亿元。

持续深化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坚持以陆海联动、面向东盟合作为重点,抓住RCEP生效机遇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32项制度成果为全国首创,累计入驻企业超7.3万家,是成立前的19倍。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发展,从服务“10+1”向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拓展。强化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马“两国双园”、中越跨境合作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联动作用,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积极打造边境经济合作区。探索“两国双园”等产业发展模式促成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互市落地加工制度政策,深化跨境劳务合作,推行互联网全流程边境游证件自助办理、跨境自驾车通过“两个互认”,强化国际商事纠纷处置机制,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跨境产业合作、跨境劳务合作、跨境旅游、边民互市等改革集成,构建沿边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设立防城、靖西、龙州等3个自治区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广西在做足“边”的文章上进一步提级增效。

筑牢祖国南疆生态安全屏障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广西坚持生态立区、生态惠民,陆续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改革方案,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制度依据,并通过绿色GDP考核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构建绿色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形成“一图一单一库一平台”成果,支撑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健全“多规合一”体系,强化国土空间区域准入制度建设;落实田长制遏制耕地“非农化”,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林长制、河长制、湾长制,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平陆运河是新时代广西重点推进的标志性工程,工程建设将“通航、治水、复绿、造景、循环”的理念融入项目全过程,在运河沿线两岸原则上预留1公里的保留区用于建设生态廊道,保留36处原河道的形态或形成的牛轭湖作为生态涵养区,最终形成“多廊+多点”景观格局,构建平陆运河生物多样、丰富的运河生境。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出台《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八桂大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在北海市冯家江,当地以“生态恢复、治污护湿、造林护林”为主线,系统改善冯家江流域片区人居环境,聚焦发展绿色创新产业,成功将自然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如今,冯家江的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

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改革方案,不断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实施产业造血和生态补偿“齐步走”。建立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有机衔接的环境修复责任制度,深化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公益保护协作配合机制,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工作大格局。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简称EOD模式)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共生的重要方式,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组成,是加强生态环保投融资的重要渠道。近日,宾阳县农村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桂林经开区罗汉果小镇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项目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EOD模式试点项目。

构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广西面临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立足新发展阶段,广西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着力解决城乡失调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运行机制,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南宁市青秀区探索基础设施城乡“共建、互联、共享”新模式,建立“田园综合体”与特色村屯、景区景点便捷交通体系,加快实现城乡道路联通。

健全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钦州市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城市科技、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农村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一线流动、下沉。

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体系,搭建信息化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覆盖。长洲区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乡村医生“镇聘村用”等民生事业改革,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均等互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08%,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落实广西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26条措施,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动要素跨界配置,与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巴马瑶族自治县打造长寿食品、加工和康养旅游三产融合的“长寿经济”发展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收益。

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探寻符合发展规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模式,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新路子,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制度,切实守护八桂绿水青山。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以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改革为抓手,建立“321”村庄规划建设和“3211”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发展电商“网红打卡点”新业态,成为有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持续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完善保护、传承、发展农村文化遗产制度体系,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乡土文化新格局,提振农民精神新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田东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间非遗文化资源优势,推行“党政+行业+社会”文化运营管理模式,探索群众文艺奖补扶持新做法,打造“芒乡红城”特色文化品牌。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2021年,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到38,530元、16,36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深化基层治理集成改革。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切入点,强化组织制度建设,紧扣“放管服”改革,将智能支撑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推动资源合理配置、治理重心下移,以集成改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强化党建引领效应,摒弃“管控”思维,构建党建引领全周期社会治理体系。贵港市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搭建“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平台,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打造城市“红色一家”服务平台,创新农村“一组两会”群众议事机制,推行“群防群治”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实施全科政务改革,打造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深化“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表申请”,破解部门权力分割、各自为政、服务低效困境。今年4月,“智桂通”移动开放生态体系上线运行,该体系在全国首创集成“政用、商用、民用、客用”等全领域数字化应用服务,谋求实现“一部手机在广西生活,一部手机助广西”的美好愿景,截至目前已累计上线18个服务主题、563个服务应用。

完善政社联动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服务模式,激发基层“善治”活力,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促进基层“五治”有机结合。在北海,星罗棋布的“解忧超市”让老百姓就近得到服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政府解决类”“市场解决类”和“爱心救助类”等群众心愿心事摆上货架,整合力量进行供需配对出货,通过联动解决群众诉求,打通为民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

锻造新时代善作善成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创新开展干部担当作为改革集成试点,聚焦干部的培育、识别、选用、管理等环节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持续激励干部担当实干、勇毅前行,不断凝聚建设壮美广西的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干部培养锻炼机制。健全常态化开展理论武装、党性锤炼、专业素养提升等培训教育制度,实施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两融合双提升”工程,筑牢干部担当作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行“上派下挂”“实战练兵”培养模式,选派干部到上级单位或一线锻炼,实施年轻干部“压担子”计划,建立“一人一档”干部成长档案。截至目前,全区1.7万名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驻村推进乡村振兴,9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17万名党建指导员深入企业助企纾困,广大党员干部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

建立健全干部考察识别机制。建立干部分类研判储备制度,健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长效机制,创新开展“八小时外”延伸考察,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精准考察识别干部。防城港市率先出台《组织部长带队深入一线督查随访实施办法》和《在专项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实施办法》,推动识人用人焦点向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一线聚集。

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选对人”“用对人”是对干部最大的激励。广西各地建立干部“一线推优”工作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用人导向,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实行“揭榜挂帅”“点将”“赛马”等制度,大胆启用处分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干部。北海市创新推行新任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廉洁从政“两谈话双承诺”“试任职”工作机制,有效激励和倒逼新任领导干部肯担当、善作为、不出事。

建立健全干部关心厚爱机制。健全干部日常考核、函询问责机制,从严整顿“昏庸散懒拖”工作作风,创新实施“一票肯定”考核制度,健全完善容错纠错体系,激励干部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完善干部谈心谈话、医疗保障、关怀帮扶等制度,选树担当作为先进典型,健全完善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机制,充分释放干部敢想敢干、主动作为潜力。玉林市开展“狠刹诬告陷害歪风邪气,保护干部担当作为,全面优化政治生态”主题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为95名受到失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

(本版文图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改革办协调处提供)

2022-10-1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2600.htm 1 挥系统集成改革之笔 绘壮美广西发展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