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老区“新风扑面” 三湘“风景正好”

——湖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采访记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大寨村风光 (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 本报记者 成 静 邢成敏

情系红土地,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嘱托:“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沃土。近年来,汝城县、城步苗族自治县革命老区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朝着“两个更好”的伟大目标奋力奔跑。

产业兴了、乡村美了、百姓富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湖南革命老区“新风扑面”,一幅“老区不老、风景独好”的壮美画卷正在三湘大地铺展延伸。

新奔头

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里子”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火车头”,革命老区依托产业蓬勃发展之势,“千方百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汝城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是湘南起义策源地、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所在地。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牵挂来湖南考察,第一站就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了解扶贫产业发展和增收情况。如今,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里分布着柰李、猕猴桃、小黄姜、白毛茶等种植示范区,成为汝城县促进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试验田。

在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眼瞅着一株株根茎粗壮的小黄姜长势喜人,种植大户张有发难掩欣喜:“今年11月,小黄姜将迎来又一年的丰收季,预计能收获20万斤。我们合作社跟一家辣酱公司签了订单,销路不愁!”

目前,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共计存放鲜姜7500吨,小黄姜已变身成“金疙瘩”,敲开了村民“幸福之门”。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美景悄然在这片红色热土展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汝城县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大力培育壮大小黄姜产业,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多好的草山啊!待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办一个大牧场!”曾经,红军长征翻越八十里大南山,王震将军的心愿,像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南山大地,也刻进了苗乡人民心中。

种植人工草山、引进进口奶牛、建设大型牧场……从荒草地到大牧场,经过几代人努力,南山已经完成新的蜕变。

“南山牧业通过‘龙头企业+自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产业带动、金融扶贫等项目帮助城步7个乡镇100多个村65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每年群众分红达200余万元。”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慧说。

借力“产业东风”,激扬后发之势。如今,现代奶业已经成为城步苗族自治县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自革命老区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在“高山草原”“惟尊”等奶品牌的加持下,走进高端超市,入驻各大网上商城,“飞入寻常百姓家”。

厚植农业“特、优”,跑出致富“加速度”。据了解,该县还将城步峒茶、油茶、高山蔬菜、苗香梨、猕猴桃等作为乡村振兴特色农业项目。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9家,发展城步峒茶产业3万余亩,高山蔬菜达11.9万亩、苗香梨1.4万亩、猕猴桃1.2万亩,形成了“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新面貌

数字乡村提升乡村振兴“气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来到红军长征入湘第一村——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蓬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依山傍水而建的木结构吊脚楼,一片片荷叶连连、荷香四溢的荷塘,不时还有白鹭从叶间惊起……

青山依旧在,人间换新颜。如今,蓬瀛村不仅有好“颜值”,更有好“气质”。

在位于该村服务中心的“我们村”爱心超市实体店,上架了各类“明码标分”的优质农特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村民可用积分兑换商品。“做一件好事也能获得100积分!”爱心超市门口,一名村民对“积分制”津津乐道。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来,蓬瀛村以“我们村”数字乡村平台试点村为契机,以信息互联为依托,进一步扩大蓬瀛“朋友圈”,实现平台共建共用共享最大化,使“我们村”真正成为村里政策信息发布和村级治理的数字新平台。

依托“我们村”数字乡村平台,蓬瀛村开创了乡村治理新局面。该村干部介绍,现“我们村”平台注册村民已有530多名,涵盖了100%的家庭,基本形成“示范带动、后进赶先进”的良好局面。

无独有偶,汝城县延寿瑶族乡东寿村依托数字乡村小平台,打通了乡村振兴大脉络。雪亮工程护平安、疫情防控保健康……打开该村“数字乡村”平台,村级事务一览无余,村情村貌尽收眼底。

自今年3月份启动数字乡村示范建设以来,该村以“农业生产职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安全监管平台化、生活服务便捷化、农技推广信息化”为目标,实现了工作事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通用”,乡村振兴由“人工指挥”向“数字小脑”转变。

近年来,汝城县积极探索“数字+基层治理”模式,通过与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通信公司合作,力推各村组搭建“数字乡村”综合平台,村居安装智能探头,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新动能

红色资源绘就乡村振兴“愿景”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革命老区欣欣向荣。

红色故事、绿色生态让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洗菜、切菜、颠勺、装盘……朱小红正在自家土菜馆忙得不亦乐乎,国庆未至,朱小红的小饭馆生意已是十分火爆。

朱小红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孙子,2017年,沙洲瑶族村开始发展红色旅游,在村“两委”的帮助下,脱贫户朱小红开起餐馆、办起民宿、当起保安,接力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生意最好的一天,接待了400多人吃饭,仅中午一餐饭就进账近万元。去年,通过开民宿、种水果,家庭年收入达3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谈及近年来生活巨变,朱小红感慨万千,“过去,党给了我们‘半条被子’,如今,又让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

截至今年8月,沙洲村已接待游客40万人次。如今,当地还规划建设了红军街、红色书屋、红色户外拓展基地等100个产业项目,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吹木叶、唱苗歌、讲“一盏马灯”红色故事……城步苗族自治县党史教育基地新铺里“游味”十足。“现存放在农耕文化博物馆的这盏马灯,是88年前红军长征经过丹口时送给我祖奶奶的……”新铺里民俗农庄负责人杨昌鑫正向游客介绍这件“传家之宝”的来龙去脉。

一盏小马灯,映照鱼水情。红军走了,马灯留下了,见证了苗乡巨变,见证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以前,我们只是一家普通的农家乐,现在已经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目前已经接待过来自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客人,还有19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杨昌鑫笑着说。

红色足迹,精神高标。以红军长征途经线作为联动线,城步苗族自治县近年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串成线、连成片,实现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

“老山界”景点先后申报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潇湘“红八景”和湖南省建党100周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今年8月,高山红哨旧址所在地的湖南南山草原被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全国第一批“红色草原”名单……

“城步苗族自治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搞活农村经济,全域旅游持续升温,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今年1月~8月,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带动全县3000余户1.2万名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余勋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22-10-09 ——湖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采访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2572.htm 1 老区“新风扑面” 三湘“风景正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