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秉承工匠精神 做高铁上的一颗螺丝钉

——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立超

□ 黄津晶

中国高铁事业的迅猛发展,让世界感知到了“中国速度”。国家推动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更使中国高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俨然已成为一张举世瞩目的靓丽名片。然而,高铁的技术创新和安全稳定运行背后,融入了无数相关领域技术骨干和专家夜以继日的付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以下简称机辆所)高级工程师王立超,就是其中的一员。

王立超,1981年生,20岁本科毕业,先是工作于中国石化集团,2005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因成绩优异,王立超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他选择攻读硕士学位,待毕业后,便投身于我国的高铁事业发展中。

十几年奋战在高铁战线,王立超几乎参与了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所有车型制动系统的生产及国产化工作,以及国内多条地铁列车制动系统的生产工作,并担任制动系统关键零件的主管工程师。经过脚踏实地的苦干实干巧干,岗位摔打和经验积累,他最终成为了行业领域内的骨干和中坚力量。2017年,王立超被铁路总公司评为高级工程师。

随着我国高铁和地铁的爆发式发展,每年会产生几百列的交付订单,机辆所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为了解决产能的难题,机辆所的策略是向社会要产能,让外协厂进行零部件的生产加工,机辆所对其进行技术指导,负责零部件的验收、组装、试验并以及最终的交付工作。为了应对外协厂的能力良莠不齐等各种问题,一批像王立超这样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被安排到外协科第一线,以确保与外协厂进行紧密沟通,第一时间解决技术及质量问题,确保实际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此过程中,王立超积极主动、任劳任怨,耐心地对各外协厂进行技术交底,并根据各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多个加工工装,提出了多个技术方案,并协助外协厂完成了工艺路线搭建、新产品试制以及生产过程工艺优化等工作,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际生产的验证,王立超所设计的工装以及提出的技术方案,都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的阶段,解决了各外协厂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此外,王立超还参加了若干科研项目,他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科研小组解决自己领域内的技术问题。在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工作经验基础上,他着手撰写论文、申请专利成果,以形成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实施方案,争取为我国的高铁事业再立新功。

2022-09-19 ——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立超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2426.htm 1 秉承工匠精神 做高铁上的一颗螺丝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