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上海市临港新片区探索氢交易及绿氢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

近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绿化市容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

《若干政策》提出,支持国内氢能龙头企业、碳交易专业平台机构等在临港新片区联合设立统一、高效的氢能交易平台。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标准、方法学,探索氢交易及绿氢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清洁氢产生的减排量纳入自愿碳减排市场交易,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

《若干政策》明确,围绕技术攻关、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强化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加快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把安全作为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水平打造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高标准建设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立跨界融合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试验田、技术攻坚先锋队、示范应用探索区、基础设施样板间、公共平台聚集地,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创新高地的新引擎和增长极。

支持深入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公交通勤、渣土运输、港口集卡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场景优势,支持临港新片区燃料电池系统企业牵头组建示范应用联合体,承担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任务。支持临港新片区氢能企业承担上海市氢能产业重点技术攻关任务。加大在特色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大本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揭榜挂帅”政策对重卡、通勤客车的支持力度,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燃料电池重卡、通勤客车、渣土车、市政环卫车等的推广应用。引导本市新增或更新的通勤客车选用燃料电池车辆,优先支持临港新片区扩大燃料电池通勤客车的应用。支持建设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运营平台,鼓励探索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开展海上风电制氢示范应用。将绿氢制备作为未来海上风电项目多功能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和区域制氢发展需求,探索海上风电绿氢制备示范应用。鼓励临港新片区氢能企业与相关能源企业合作,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制氢等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及工程建设。

《若干政策》要求,加快推动光伏制氢的示范应用。利用临港新片区标准化厂房集聚的资源优势,探索光伏发电-制氢-热电联供的综合试点应用。积极培育“光伏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形成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体系。

规划建设领先的氢能港口。支持洋山港、东海大桥等区域开展氢能示范应用,加大氢能在港口固定式装卸机械设备、流动式装卸运载设备和水平运输车辆等多个场景的覆盖,推进港区加氢站规划建设,建设领先的绿色、智慧氢能综合性示范港口。

支持布局氢能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新片区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研发转化平台和重大科学技术设施,推进建设全球氢能科技创新成果交易中心。

支持研究制氢加氢模式创新。坚持安全为先,支持临港新片区在远离城市建成区、居民区的安全区域内,符合安全生产和规划选址有关规定,依法组织实施自主审批,加快推进大容量70MPa加氢站建设,探索建设全市首个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站,探索在非化工园区布局建设制氢、加氢母站,探索开展谷电制氢等示范工程,探索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为全市推广应用提供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探索开展区域输氢管网规划建设。结合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的需求,加强输氢管网的规划布局,探索开展纯氢管道、掺氢天然气管道的规划建设,依托临港地区燃机电厂及综合能源站等建设,开展天然气管道掺氢的示范应用。

同时,《若干政策》提出,做强做专临港氢能产业基金。推动上海国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支持临港氢能产业基金做大规模、做专水平,重点投资氢能产业核心零部件、材料和装备等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重点企业引进培育等,加快氢能产业在临港集聚发展;积极推动东西部氢能产业跨区域合作,支持参与国内大型风光资源发电制氢产业基地投资,为上海氢能装备开拓国内市场空间。落实“浦江之光”行动,支持临港新片区氢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

2022-08-31 上海市临港新片区探索氢交易及绿氢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946.htm 1 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