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这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 本报记者 张海莺 成 静
近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与成效,回应近期与社保政策、就业市场相关的热点问题。
在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李忠介绍:“这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1300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如何?在发布会上,李忠作出回应。
李忠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明确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在十年间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是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二是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达到62.7%,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最大“容纳器”,三次产业“倒金字塔型”的就业结构逐步形成。
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不断完善。
四是重点群体就业平稳。十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去产能职工、退捕渔民得到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困难人员就业平稳,既服务保障了改革发展大局,也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线。
五是支持体系日益健全。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并置于宏观层面,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工具丰富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两亿人以上。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年均为数千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支持。
李忠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就业局势长期保持总体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支撑。下一步,人社部将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是着力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二是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大对初创实体帮扶力度,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三是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四是着力促进培训服务提质。健全就业失业服务管理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服务针对性、有效性。五是着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活动,巩固根治欠薪工作成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李忠说,我国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十年来,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参保。十年间,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仅养老保险就增加2.5亿人。
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从2012年以来,连续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14年以来,四次统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标准。
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6月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6亿人,其中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过5.75亿人。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已经超过36亿人次,有效地方便了群众跨省通办、一网通办。
经济运行“减震器”作用凸显。2020年,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实施了力度空前的“减免缓降返补”政策,三项社会保险共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今年又出台助企纾困政策,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等三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
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群体就业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人社部如何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群体就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会上表示,人社部以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困难帮扶、权益维护,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群体就业创业。
张莹介绍,过去十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扩大,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特别是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疫情散发,出现市场岗位需求减少,部分招聘求职活动取消或延后,一些青年的求职就业出现了新的困难。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专设青年就业篇章,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具体举措可以概括为“四个强化、一个简化”。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运用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社保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落实学费补偿、高定工资等政策,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拓展基层就业空间。提供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二是强化招聘组织。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高频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组织有需求的青年参加学徒培训、新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经验和技能。
三是强化困难帮扶。对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实施“一人一策”,优先推荐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一些长期失业青年将实施就业启航计划,开展实践引导和分类指导,组织他们尽快就业。
四是强化权益维护。持续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坚决查处就业歧视、“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合法权益。
五是简化就业手续。取消公共机构就业协议书签章,取消毕业生到公共机构办理报到手续,延长档案转递和落户办理时限,推进体检结果互认,方便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
养老金足额发放有保障
养老金关系亿万退休人员的生活。人社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亓涛在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社部连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尽管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仍按照4%的比例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增发的养老金已发放到位。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制度运行更加稳健,基金更可持续,为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谈及养老金的运行情况、能否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亓涛表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一是当期能平衡。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4万亿元,基金支出4.1万亿元,当期收支总体平衡,略有结余。今年以来,基金仍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二是跨省有调剂。今年1月,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启动实施,对基金困难省份的支持力度更大,上半年已完成1240亿元的资金调拨工作,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的养老金发放。
三是累计有结余。当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1万亿元,有较强的保障能力。
四是财政有补助。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持续加大,今年达到6500亿元左右,并重点向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全国统筹实施后,还建立了地方财政的投入机制。
五是长远有储备。全国社保基金有超过2.6万亿元的战略储备,中央层面已划转国有资本1.68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
亓涛强调,下一步,人社部还将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改革完善,促进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能够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严禁对新冠康复者实施就业歧视
近期,新冠肺炎康复者在就业市场受到歧视的现象引发关注。对此,张莹回应道,近期个别地方出现部分企业和机构滥用“健康码”等检测查询工具、对新冠康复者实施就业歧视的问题,严重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人社部对此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张莹表示,7月29日,人社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坚决打击对新冠肺炎康复者就业歧视的紧急通知》,对禁止新冠康复者就业歧视作出细化规定和工作部署。具体可以概括为“一个不得、四个严禁”。
“一个不得”,即除因疫情防控需要并科学合理设置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查询期限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非法查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四个严禁”,即严禁发布含有歧视新冠康复者内容的招聘信息,严禁以新冠病毒检测历史阳性为由拒绝招用新冠康复者,严禁在劳动者入职和用工过程中对新冠康复者实施就业歧视,严禁随意违法辞退、解聘新冠康复者。
张莹指出,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各级人社、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将采取行政约谈、通报曝光、行政处罚等有力措施,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张莹介绍,8月10日,人社部又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行政司法联动保障新冠肺炎康复者等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通知》,要求加强就业歧视案件审理,依法受理相关诉讼,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提高司法保护效率,做到快立、快审、快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