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这十年 鱼米之乡绘就“强富美高”新画卷

——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 本报记者 茆同风

十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十年来,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提升至93.6%;十年来,“鱼米之乡”江苏不仅端牢了8500万人的饭碗,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是8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在“中国这十年·江苏”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一组数据。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为全国人民描绘了新时代以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十年画卷”——“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

发展质量高——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江苏考察,亲自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宏伟蓝图,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

十年来,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1.64万亿元,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约合1.8万亿美元,相当于韩国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元、超过2万美元,居各省(自治区)之首。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9.8%和47.5%。高铁通车里程从627公里增加到2212公里。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全省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创新驱动强——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数和成果数均居全国首位

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年来,江苏制造业增加值从2.3万亿元增加到4.2万亿元,占全国的13.4%、全球的约4%,占全省GDP比重去年达到3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占比为全国最高。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全省规模超万亿元的行业达到5个,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纳米新材料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居全国首位;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特钢材料、品牌服装、轨道交通装备等7条产业链迈入国际中高端水平。制造业骨干企业竞争力加快提升,规模超千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数量从2家增加到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十年来,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也讨不来”的谆谆教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江苏布局建设了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锻造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等一批“国之重器”。先后设立了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着力推动优势技术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紧密衔接,每年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纳米、超算、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和创新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十年来,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38%上升到2.95%、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从5100多家增加到3.7万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6.5%提升到66.1%,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这些年,江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数和成果数,均居全国首位。

“这十年,江苏一直把实体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介绍说,当前,全省创新转型成效明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苏围绕打造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10条卓越产业链,集合优势力量攻关技术难题,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物联网等领域不断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提升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活品质高——

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

江苏的发展,人民感受最深、出力最大、受益最多。江苏是经济大省,大有大的模样。江苏这十年的高歌猛进再次说明,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实践方法,就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行稳高质量发展的路。

十年来,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7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5.77万元、农村居民2.68万元,均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7:1降低为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0万人,占全国1/10以上,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

十年来,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近500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建成普惠托育机构2600多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7%提高到65%,进入普及化阶段,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32年上升到2020年的10.21年。江苏城乡就业人口总量达到4900万人,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从33张提高到近55张,人均预期寿命从76.63岁提高到79.32岁,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建成护理院310家、占全国总数的39%,建成837家医养结合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近2万个,养老服务床位从35.2万张增加到74.3万张。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92.7万套,735.72万困难群众入住新居;特困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四大类群体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城乡低保统一标准并从每人每月不低于240元提高到803元。

同时,江苏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既富老百姓的“口袋”,又富老百姓的“脑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文明城市数量达到29个、居全国第一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民文明素养、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文化强省建设跃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美——

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十年来,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目标,久久为功,交出了一份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实现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在经济总量翻一番多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8.3%、43.4%。2021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87.1%,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江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问题,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732家,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全面启动“十年禁渔”计划。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鱼类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太湖总磷浓度居高不下,一直是困扰江苏的难题。为此,江苏从上游地区管控、支流支浜治理、排污口和涉磷企业排查整治等方面入手,坚持推进控源截污,大幅减少入湖污染物。2021年,湖体总磷浓度同比大幅下降22.7%,达到近10年最低值。

如今,过去不常见的江豚又活跃在长江江苏段,桃花水母重现太湖,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批量洄游燕尾港,消失10年的伪虎鲸出现在灌河口;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

十年一瞬间,人间传佳话。这十年,江苏已经大变样,一幅“强富美高”新江苏画卷跃然眼前。“我们将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吴政隆在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2022-08-24 ——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771.htm 1 这十年 鱼米之乡绘就“强富美高”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