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 新能源汽车产量翻倍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总的来看,7月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持续显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运行基本平稳。”

“7月份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叠加高温多雨不利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有所加大。”付凌晖表示,面对复杂局面,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精准控制疫情传播,有效实施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强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国民经济继续恢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不断显现。

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运行基本平稳

如何评价7月份经济运行的表现?付凌晖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主要生产需求指标保持恢复态势。从累计看,工业基本平稳,服务业降幅收窄。1月~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1月~6月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3%,降幅比1月~6月收窄0.1个百分点。外贸增长加快,市场销售的降幅收窄。1月~7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4%,比1月~6月加快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降幅比1月~6月收窄0.5个百分点。从当月来看,7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均保持增长。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经济持续恢复,稳就业的政策显效,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市场供给总体充足,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主要是受食品价格涨幅扩大影响,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

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产业升级发展新动能成长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1月~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数字经济增势较好。1月~7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7%。绿色转型的步伐在加快。7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12.7%和33.9%。

生产要素保障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能源供给紧张,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能源保供持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1月~7月,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5%、3.7%和5.4%,均保持较快增长,稳定了国内能源价格。同时,针对疫情的冲击,各地加大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保障生产循环畅通,全国物流继续改善。1月~7月,全社会货运量降幅比1月~6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由降转增,同比增长0.1%。

民生保障效果继续显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相关消费品的销售稳定增长。1月~7月,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4%和7.4%。民生投入继续增加。1月~7月,教育、卫生领域投资分别增长8.2%和33%,保持了较快增长。

大城市失业率下降

青年人就业持续承压

今年以来,受超预期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有所加大。付凌晖表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显效,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5月份以来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回落,7月份已经回落到了5.4%。

具体来看,就业主体人群就业状况继续改善。7月份,25岁~59岁成年人失业率为4.3%,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农民工就业群体就业状况好转。针对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政策持续发力,农民工失业率继续回落。7月份,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为5.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低于整体失业率水平。

大城市失业率下降。前期受到疫情冲击,部分大城市失业率较快上升。7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青年人就业持续承压。7月份,16岁~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付凌晖分析认为,“青年人失业率高,一方面因为,企业受疫情冲击,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青年人就业占比较高的第三产业恢复缓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青年人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目前更多倾向于稳定性比较强的岗位,求职期待和现实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7月份,全国失业率总体水平还是高于上年同期,青年人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付凌晖坦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压力依然存在。

社零总额增速放缓

消费恢复态势没有改变

服务业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付凌晖分析说,一方面是房地产下行拉低了服务业生产指数;另一方面是部分接触型、聚集性服务业增长有所放缓,主要受疫情的影响,展览、会展、园区管理等服务活动有所减少。

付凌晖强调,“虽然服务业恢复的势头有所放缓,但整体来看,随着服务业调整转型,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带动,服务业恢复向好有不少有利条件。”

具体来看,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显现。疫情背景下,网上购物、线上教育、云旅游等线上服务需求扩大,企业线上服务业务增加,带动相关服务业增长。

交通出行服务7月份逐步改善。7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3%,上月为下降1.8%。在疫情精准防控的背景下,居民旅行、住宿、外出就餐活动在增加,带动了相关服务业降幅收窄。7月份,住宿餐饮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上月收窄了2.6个百分点。

服务业企业预期总体稳定。7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在调查的21个行业当中,有16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其中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60%。从市场信心来看,7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也备受关注。7月份,受多地疫情散发、汽车销售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社零总额增速比上月有所放缓。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放缓,但总的看消费恢复态势没有改变。”付凌晖说,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18类商品中,有15类保持增长,其中7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比上月加快。此外,一些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效果也逐步显现。

对于后期消费走势,付凌晖认为,尽管存在一些制约消费的因素,但只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好促消费政策,积极助企纾困,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我国消费有望持续恢复、向好发展,带动经济平稳运行。

2022-08-1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609.htm 1 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 新能源汽车产量翻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