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薛秀红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沿着陕西省神木市马场梁卧虎寨林区道路,一直行驶到生态林基地的半山腰。身处在侧柏、油松、樟子松中,记者深深吸了一口气,一股淡淡的松香味瞬间沁入心脾,顿觉神清气爽。一旁的神木市林业局副局长高峰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林地说:“我们这个基地建了20年,现在已成为我市规模最大、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生态林基地,林木保存率高达95%以上。由于机制科学、技术先进,加上后期管护到位,林区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为神木今后的防护林工程建设带了好头,闯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神木有多个绿色标签: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一系列的荣誉称号是对神木绿水青山好生态的褒奖,展现着神木文明城市的风姿。
近年来,神木人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空间绿化美化,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了功能完备的林业资源空间布局。
30年:森林覆盖率从3%到11.1%
林木面积达127万亩,造林工作初显成效
历史上,神木曾经是水草肥美、群羊塞道的富庶之地。随着历史变迁,这里一度满目萧然、植被凋零。建国初期,全市仅有各类林木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3%。
建国后,神木实施了全民绿化大会战,开展了“南治土、北治沙,造林种草搞绿化”的群众性活动,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
訾大庄林区属于水磨河林场国有林地,位于栏杆堡镇訾大庄村,是神木近郊最大的国有人工林区。该林区营造于上世纪60年代,面积1.81万亩。林区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梁峁起伏。林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油松、五角枫、白腊等乔木20余种,黄刺玫、沙棘、柠条等灌木30余种,地椒、柴胡、黄芪等特色植物30余种,黑獾、猫头鹰、白头翁等野生动物30余种。近年来,通过配套建设供水管网、停车位、瑜伽场所、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訾大庄林区知名度日渐提高,成为赏花观叶品果、四季美景不断的“网红”森林体验胜地。
到上世纪70年代末,神木各类林木保存面积达到127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为11.1%,造林工作初显成效。
20年:森林覆盖率从11.1%到24%
林木面积达274.9万亩,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神木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灭荒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高峰介绍,到上世纪末,全市各类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74.9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4%,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位于神木城区东面的东山森林公园栽有油松、侧柏、山桃、火炬等各类树种10余种390余万株,造林面积5万余亩。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去处。
彼时,这里裸露凄凉。从1992年起,东山森林公园组织城区干部职工以义务植树的形式开展造林绿化,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此后,又经过两个阶段的不间断建设,东山森林公园变成了绿荫掩映、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截至目前,东山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1%上升到97%,背后是6亿多元的累计投入。
20年:森林覆盖率从24%到43.2%
林木面积达495万亩,形成了点片网带相互交织的绿色生态屏障
进入新世纪,神木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市林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记者所走访的马场梁卧虎寨10万亩生态林基地,始建于2001年,是神木实施的一项重点生态工程,全部以工程造林的形式实施。林区与两山森林生态公园相连,共涉及3个镇20多个行政村,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1公里~3公里。
随着神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了“全面治理荒沙”“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累计投资20亿元,完成营造林230万亩。2015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40.2%。
“十三五”时期,神木境内的流动性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步入了生态植被“整体好转,局部优化”阶段。2016年~2020年,共计投资约20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73.15万亩,主要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两山森林公园建设、交通骨干道路绿化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为建设生态神木作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底,全市各类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95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3.2%。
目前,除上述林场外,神木成功建成锦大路沿线樟子松林、大柳塔矿区生态林、榆神府高速沿线生态林、锦界生态工业园区、大保当臭柏自然保护区、圪丑沟水源涵养林、红碱淖湿地自然保护区、沿黄红枣经济林等生态基地,形成了点片网带相互交织的绿色生态屏障。
据了解,神木今年还要投资5.4亿元,计划完成营造林草20.6万亩。主要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等林草项目21个。高峰介绍说:“‘十四五’期间,神木市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林业资源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