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新元
近日,山西省河曲县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引发关注。该县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35名领导职数精简为114名;将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1964名事业编制核减为659名,“大部制”目标基本实现。
从改革的结果看,该县此次改革力度不小。从机构上看,36个党政机构减掉了14个,精简比例为38.89%,超过1/3。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更大,186个事业单位减掉了146个,精简比例为78.49%,超过3/4。
从人员上看,135名领导职数减掉21个,精简比例为15.56%。1964名事业编制减掉1305名,精简比例为66.45%。虽然人员精简比例分别比机构精简的比例要小,但是一下子精简这么多人还是很不容易的。
相对而言,提拔干部、增设岗位比较容易,而精简人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是一件难事。河曲县如此大的改革力度是值得肯定的。
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机构、精简人员,更要提高效能。通过推行“大部制”改革,该县大经济、大农业、大建设等宽职能架构初步形成,有效解决了机构职能重叠、职责交叉、效能低下的问题。
改革之后,正因为机构、人员减少,河曲县县直部门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减少1050万元,财政支出的人员工资福利、“五险一金”等每年减少1.33亿元。
河曲县是典型的人口小县,常住人口12万多人。2021年,河曲财政预算收入10亿多元,预算支出19亿多元,支出缺口9亿多元。虽然机构改革后每年减少了1亿多元的支出,但是支出缺口依然巨大,仍然需要不断输血。
人口小县往往也是人口流失突出的地方。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随着人口流失,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必然降低,防止盲目建设无疑是务实之举。意见还提出“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意味着人口流失县的人口大概率会继续流失。
要优化县域治理,单靠“大部制”改革还不够,还需要更多探索。有人提出撤并人口小县的建议。与精简机构相比,县域合并可以扩大经济规模,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这项改革力度更大,也更加复杂,遇到的阻力和难题也会更多。
前些年,我国各地开展了合乡并镇工作,通过乡镇撤并,精简了机构,减少了行政人员和财政开支,降低了管理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乡镇合并后,数量减少,也会倒逼县级机构改革。因此,除了“大部制”改革,对人口小县来说,撤并也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刀切。有的地方适合撤并,有的地方还要“镇改市”。比如,浙江省苍南县的龙港镇,由镇直接改为县级市。
无论是“大部制”改革,还是撤并人口小县的建议,以及“镇改市”,都是在探索优化县域治理,让基层治理更科学高效,更能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