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维
□ 本报记者 宋 璟 蔡若愚
当歌曲《凤凰花开的路口》旋律响起,毕业季又悄然来临了。当你沉浸在百感交集的别离氛围中,也有人依然为未来的去向而犯愁。
7月,连流量明星也遭遇了求职“难题”。
易烊千玺、胡先煦等知名艺人,与今年高校毕业生共同竞争国家话剧院一职,引发网友们的巨大争议,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或者放弃编制,或者亮出证据。抛开对错不议,这件事之所以触动了网友的神经,在于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确实有点“压力山大”。
数据显示,6月份,25岁~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4.5%,但同期,16岁~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了19.3%,处于今年以来较高水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认为,每年6月~7月的确是青年失业率的高点,原因是这个时候恰逢毕业季,有大量新增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
在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直言,青年人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仍较突出。他解释称,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同时受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年轻人求职渠道在疫情条件下也受到了阻碍。加之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又创历史新高,加剧了青年人就业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摩擦性失业?为什么青年群体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该如何应对摩擦性失业带来的影响?
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并非找不到工作
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之后,“摩擦性失业”这个经常在期刊论文中出现的词汇,成为社交媒体争相讨论的对象。
摩擦性失业,是指人力资源在市场中寻找匹配职位的过程,是求职者为寻找最适合自己爱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甚至,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并非找不到工作,还有可能是处于没找到理想工作选择临时性不就业。换言之,在“面包”和“理想”之间,选择了理想。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摩擦性失业之所以引起网友热议,一方面是这个名词太学术化,不通俗,在公开场合用得比较少,很多网友从未听说过;另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公众普遍对就业前景比较焦虑。所以,大家反响比较强烈。
近年来,受疫情和新技术快速应用影响,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赶不上形势变化,加之经验不足,新入职场者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既存在摩擦性失业,也存在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特点是行业广、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同时原因也多种多样。比如,一些人搬到一座新城市后需要寻找工作,或者因职业不够理想而想跳槽;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有的人又眼高手低,寻找称心工作需要花费时间;受疫情影响,线上业务替代线下活动,一些人因此丢掉原来的饭碗,需要再寻找一份新工作。上述任一情况,都会引发暂时性失业,也就是摩擦性失业。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经济总是在不断变动,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企业创造出了工作岗位,而另一些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则消失了,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更高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但是伴随这一过程,处于衰落行业的就业者发现他们失去了工作,并要寻找新工作。从这一角度看,也不难理解,为何经济学认为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失业现象。
稳就业政策从三个方面发力
尽管一些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如果能缓解,也能降低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
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就稳岗促就业作出部署。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再次强调,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重要支撑。会议提出,部署加力稳岗拓岗政策举措,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已确定的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政策。加快恢复线下招聘。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吸纳毕业生。对未就业毕业生“一人一策”提供不断线帮扶服务。
实际上,总结已出台的稳就业一揽子政策,发现大致是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增加岗位供给,提供政策支持。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号召不同类型企业提供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针对中小微企业,提出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予以倾斜;对今年内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从各地跟进的细则看,贵州省已给出8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浙江省的补贴最高可达1500元。
针对国有企业,要求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指导企业规范发布招聘信息,推进公开招聘。7月中旬,浙江提出,今明两年,国有企业要继续拿出不少于50%的新增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
除了企业,公共事业单位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当前,备受毕业生关注的政策性岗位招聘工作正在加速推进。“特岗计划”招聘6.7万人,“西部计划”招聘两万人,“三支一扶”计划招聘3.4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类“隐形”的岗位,近年来正日益被“看见”。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能带动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2017年获批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华南理工大学,截至目前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已培育项目超400个,成功融资项目80多个,基地入驻项目累计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100万人,间接服务就业超650万人。
今年,政策持续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通知》,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要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
二是畅通求职渠道,促进供需对接。
7月22日,人社部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营销员、快递员和车工名列前三。人社部做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畅通信息,从而便于供需对接匹配。
今年以来,人社部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其中优化招聘服务的关键,仍在于提供足够丰富的信息,包括逐步实现公共就业招聘平台和高校校园网招聘信息共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归集机制;广泛收集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重大项目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计划,集中向社会发布并动态更新等。
让信息多跑路,也让高校毕业生更精准地跑腿。7月以来,郑州、银川、海口等城市均举办了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郑州的“建团百年 情系青年”应往届高校毕业生联合名企双优专场招聘会甚至提供了万余个岗位。
三是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就业支撑。
也许在全球,青年群体都是摩擦性失业的最大群体。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教材中直言,青少年的失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摩擦性失业,他们在劳动力范畴的边缘频繁进出,能很快得到工作,但又经常变换工作。他认为,新手、没有经验和未受训练是青年成为摩擦性失业者的重要原因。
如何尽快摆脱新手身份?参考游戏打法,那就是不断刷经验值和增加技能点。
今年以来,人社部、教育部等10部门共同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实施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广泛开展各级政务实习、企业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通过实习,帮助高校毕业生不断刷经验值,积累升级能力。
刷经验值是手段,增加技能点才是目标。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训结合,聚焦青年群体,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旨在提升青年的职业技能水平,强化就业支撑。
一个经济角度的思考和一个社会角度的思考
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表示,5月以来,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落实落地,就业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细化实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杨荫凯提出的四条举措中,前两条并非直接的就业支持措施,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纾困市场主体上。
杨荫凯提到,扎实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青年群体智力优势的知识型技术型岗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返乡入乡创业。
这是从长远的产业结构出发,不断夯实青年群体就业的经济基础。
他同时提到,认真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推动更多企业复工达产,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用工能力。指导各地尽快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政策,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给予倾斜支持。
这是从眼前的市场主体出发,以助企纾困务实推动市场主体稳岗扩岗。
从这个角度看,就业是否稳,首先取决于经济是否稳。
另外,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是,如果就业政策一味倾向于高校毕业生,那么对其他求职群体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公?即便对毕业生自身而言,是否会加剧其急功近利、事后反悔,从长远看反而造成更多的摩擦性失业?
从现实情况看,应届确实是一个黄金窗口期,特别是在一些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招聘上享有一定优势,一系列落户、补贴等福利政策也与之挂钩。回到艺人考编的话题,易烊千玺们也是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才能报考国家话剧院此次放出的岗位。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都提到淡化甚至取消应届生身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聘规定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70%,国有企业新增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他认为,招聘时限制应聘者的应届生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顺利求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关注高校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这需要调查雇主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反馈给高校,作为改革教育教学的依据。同时,高校也要摆脱只重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短视、功利倾向,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校友网络,跟踪、服务每位毕业校友的职业与事业发展,让每个毕业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这一角度看,淡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应届生身份,也将引导高校转变育人理念,重视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