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周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创造其人生幸福的关键条件。新时代的教育应探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五育融合”创新路径,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的全部内容、贯穿教育的始终。
目前,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为破解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场地少、师资薄、评价难、监管难、渠道窄等问题,浙江省天台县教育局系统构建了以“学生劳动教育监管”和“社会劳动资源管理”为目标的劳动教育应用场景,以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推进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达到重塑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劳动教育良好新生态的目标,为全面全力推进数字化劳动教育打造“天台样本”。
数字助民+优质共享
劳动场所一网对接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学校地处城市核心区,校园场地狭小、空间匮乏有目共睹。学校的场地仅仅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有时连最基本的体育锻炼的需求都难以满足,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场地更是不足。校内劳动形式与内容单一,往往以打扫卫生、绿植养护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且劳动岗位的数量和覆盖面都比较有限。而在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短暂性、爆发性的劳力需求,如农业的春种秋收、工业的分类包装以及一些社会公益志愿活动等。“劳动课堂”应用可以连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将百姓的需求转换为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劳力需求和教育需求的双向互补,解决供需矛盾,实现双方共赢。
对于社会上优质的劳动实践基地、非遗文化博物馆和特色学校课程,也可以登录平台,供全县学生实践学习。集体和个人可以通过“劳动课堂”应用,选取符合资质的教育基地开展校外劳动实践。以数字化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数字对比+个人意愿
优秀师资一库集成
由于长期以来对劳动学科弱化,学校里缺乏专业的劳动课程教师。而且劳动教育涉及范围广,包含工农业生产、传统技艺、志愿服务等10个任务群,几乎囊括生产生活全部内容。单纯抽调学校里其他学科的老师,无法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课堂”应用通过与人社部门数据对比,向各行各业有对应专业技术资质和能力的人才发送任教邀请,有一定特长的家长和部分项目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可提出任教申请,再通过多部门数据连跨,建立劳动教师资质审核和动态兼职制度,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闭环评价管理,提高校外师资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数字支撑+协同育人
学生劳动一链管理
“劳动课堂”应用借助算法模拟劳动教育过程,建立理想模型,对劳动教育实施进行全程闭环监管。
教师可以在应用端上进行评价,发布家务任务和实践活动。应用后台自动分析,动态监控劳动实践过程,进行安全预警,快速、精确处置突发安全事件,准确记录学生劳动过程,自动评价劳动结果,不断迭代优化调整,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数字把脉+精确智治
劳动评价一图全览
“五育并举”旨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而科学的评价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精准画像”赋能科学评价。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有助于科学评价学生特点及劳动教育效果。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建立长期档案,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同时,开展智能化个性化学情诊断等,形成综合评价报告,绘制学生、学校和县域三张雷达图,为教师因材施教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数字模拟+实地种植
体验思考一体并重
创新智能场景赋能教育均衡。当前,基础教育在硬件设施、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尚存在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平衡,可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可复制推广的“劳动课堂”应用场景。学生通过数字算法模拟,构建植物生长的最佳模型,远程养护和实地栽培同时进行,通过不同种植方法下产生的差异性成果,激发学生研究农业种植的兴趣,从而进行全面、深入思考。
当前,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启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应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数字化的实践探索,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以劳动教育体系的流程重塑带动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构建“劳为基石,五育并举”的教育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