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中小企业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 构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 朱 玉

优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强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将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列为九大重点工程之首。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各省份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万多家。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不统一、服务不精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和精准化的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8月1日起实施的《办法》,不仅对评价认定工作进行规范,更对培育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优质中小企业的三个梯度,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既有利于不同层次的企业看清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也有助于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满意度。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绝不仅仅是认定一批优质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服务、引导带动,引领广大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统一规范培育体系

对于“专精特新”定义、重点领域、优质中小企业指标设定及指标值限定比例等,各地都在探索,在概念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梯度培育界限不分明。此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各成体系,不利于培育工作持续开展。《办法》的出台,正是要在全国层面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规范优质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工作,从创新能力、成长性、专业化等维度设定指标,通过统一入选标准、减少认知偏差,让服务有的放矢、培育更可持续,努力实现“百十万千”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引导社会各方精准定位优质中小企业、规范培育工作,而且也为广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阶梯式目标,引导企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迈向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的三个层次,三者相互衔接,共同构成梯度培育体系。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优质中小企业的基础力量,培育目标是100万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培育目标是10万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培育目标是1万家左右。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不可能一蹴而就,三类企业代表了优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初创中小企业要沿着这一梯度去发展,聚焦主业、开拓创新。希望经过若干年的持续培育,这些优质中小企业里能够有一大批企业成长为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梯度培育重点方向

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管理,重点在“培育”二字,培育的功夫下准了、给足了,才会有更多优质中小企业涌现出来。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不仅要认定一批优质企业、加强动态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和引导,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主管部门而言,要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

突出培育与引导。《办法》立足当前中小企业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聚焦专业化水平、精细化管理、特色化程度、创新能力、企业成长性及对产业链供应链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方向,既是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依据,也是中小企业对标对表的重要指南。同时,《办法》提出了不同梯度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各项指标要求科学地开展自评估、自诊断,从而看清差距和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坚实迈好每一级阶梯,科学规划企业成长的道路。此外,《办法》还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中提出了“特色化指标”要求,便于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差异化的培育与引导。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办法》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维度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重点考虑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情况,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建设情况,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情况,关键基础产品的产业化突破或商业化应用情况等。特别是在研发投入指标设置时,兼顾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小的“潜力股”,设置三类差异化的要求,其中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要求近两年研发强度不低于3%,略高于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2.4%,对于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严格要求同时满足新增股权融资、研发费用总额和研发人员占比。《办法》还首次提出了“创新直通条件”,对创新能力非常突出但其他条件略有欠缺的企业给予适度倾斜,以确保精准“相马”。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办法》明确了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主导产品所属领域、为重点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等专业化重点培育方向。为了形成梯度效应,“主导产品所属领域”这一指标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提高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若干关键重点领域,指标设置也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打分制”,调整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门槛”制,凸显优质中小企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作用。

强化经营管理能力。《办法》将企业成长性、资金链健康度、质量管理与品牌运营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企业财务、品牌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等运营情况开展“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提升,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激发管理效能。为了确保梯度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办法》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等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将主营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考察区间放宽到近2年,并根据不同梯度的企业设置了差异化的要求,例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标中,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10%即为满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将“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的最低门槛值设定为5%。

稳步推进数字化水平。《办法》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公司治理、精细管理和合规管理水平”的要求。数字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倍增器”,应深入研究优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鼓励优质中小企业依据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成熟度、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标准开展对标,抓住重点场景应用,提升产品创新、业务优化、管理变革能力。引导数字化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把脉问诊”,挖掘数字化提升潜力,分行业、分领域为中小企业遴选和推广一批应用便捷、成本低廉的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运营能力与精细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一定门槛,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脚踏实地、因企制宜,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因此,《办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了数字化水平、核心业务信息支撑等相对宽松的数字化转型指标,引导中小企业有序“上云上平台”,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逐步实施数字化,稳健推进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

尽快出台配套政策

《办法》的发布,只是完成了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未来相关各方仍需将这一政策落地、做细、做实,通过加大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力度,尽快出台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工作的管理力度,多方协同营造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的良好环境,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在当下、巨在未来”,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非常需要得到各界的关注与扶持。相信沿着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路线图”,通过不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形成培育工作合力,广大中小企业必将在更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同时,助力实体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2022-08-0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259.htm 1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 构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