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氢能储运装备安全 不容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推进会暨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言

□ 朱 黎

近日在京召开的“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推进会暨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表示,氢能是我国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氢动力运输装备是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比较迅速,在地方政府和中石化促进下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陈学东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构建多元化应用生态,对推进氢能产业技术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氢能产业亟须突破的瓶颈是氢能储运装备安全可靠性问题。”陈学东说,常温高压储氢是现阶段主流技术路线,此外还有深冷液态储氢、带压固态储氢等。但不管采用什么储氢方式,一旦氢能储运装备发生失效,有可能导致泄漏、燃烧、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氢能储运装备安全不容忽视。

据陈学东介绍,临氢承压设备的失效模式复杂。在中石化、中石油努力下,高温高压氢气环境承压设备失效模式是清楚的,风险是可控的(如加氢反应器);常温低压氢气环境主要是疲劳问题,风险也是可控的(如变压吸附器);常温高压氢气环境下金属材料氢脆影响问题,国内外均在研究,已有结果表明常温中高压氢气环境下金属材料氢脆可以忽略;深冷常压液氢环境下主要是防止设备绝热失效,绝热保冷从技术上看做好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当前广泛讨论的,关于纯氢输送储存不安全、转化为氨或甲醇储运更安全这个说法,陈学东表示,这存在一定误区。首先,氢的安全性比氨的安全性要好;其次,合成氨要耗能、二氧化碳加氢也要耗能,到用能终端如果使用纯氢还需要耗能分解才能制成氢,如果使用氨直接燃烧还有氮氧化物排放问题。“从碳减排碳中和角度来说,如果完全解决纯氢输送储存安全性问题的话,纯氢输送储存比氨-氢路线和二氧化碳加氢路线更好,从目前情况看,应该说我们是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陈学东说。

2022-07-2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040.htm 1 氢能储运装备安全 不容忽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