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摩擦性失业引关注 怎样看待

专家认为,灵活就业有助于降低摩擦性失业,促进创新创业,成为培育劳动力市场新动能的有效渠道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近日表示,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其中16岁~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9.3%,相比5月上升0.9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1月该指标公布以来的最高纪录。

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这一失业的原因有哪些?怎样避免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为何引热议

“听说过摩擦起电,没听说过摩擦能失业的。”网友表示,这又是什么新词?

事实上,“摩擦性失业”并不新,它是一个早就存在的经济学概念。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就提到许多关于社会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凯恩斯认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流动或者由于市场供应不完善,而造成的一种失业。

劳动力在异地之间变更,或劳动力流动的缺乏都可能会造成摩擦性失业。比如说从一个城市搬去另一个城市生活,这个劳动力异地变化过程中就会存在短暂的失业期。

通俗地说,摩擦性失业是指当人们放弃原来的职业再寻找新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而出现的失业状况。而结构性失业往往由劳动力市场各种形式的不匹配所引发,因而持续的时间比摩擦性失业更为长久。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摩擦性失业之所以引起网友热议,一方面是这个名词太学术化,不通俗,在公开场合用得比较少,很多网友从未听说过;另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公众普遍对就业前景比较焦虑,所以大家反响比较强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指出,青年失业率整体高于平均水平和毕业季高峰均属结构性现象,如果当前周期性失业应对不够及时、拖的时间太长,自然失业率提高的趋势难以避免,要防止周期现象长期化。

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哪些

摩擦性失业特点是行业广、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比较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季节性原因、技术性原因,还有可能因经济调整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疫情影响也是一个原因。

摩擦性失业的成因主要由国家经济制度的动态调整造成的。专家分析,由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工作消失,新的工作产生,而就业者在交换工作时需要时间,因而就产生了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它的规模决定于失业者和其寻找工作两者相加时所遇到的结构上的困难。这种结构上的困难,主要是指缺乏就业机会的信息、就业知识,以及缺乏迅速移动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一些摩擦性失业是难以避免的。专家表示,在现实中,企业和家庭需要的产品类型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随着产品需求的变动,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需求也在改变。例如,电脑的发明减少了对打字机的需求和对打字机的劳动力的需求。类似地,由于不同地区生产不同产品,可能某个地方的劳动力需求在增加而另一个地方的劳动力需求在下降。因此,摩擦性失业总是存在。

虽然摩擦性失业普遍存在,调查失业率攀升,企业招聘薪酬却不降反升。一家机构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在疫情冲击下,38个核心城市平均薪酬为10,341元/月,环比上涨3.3%。

与摩擦性失业有关的是灵活就业。截至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2亿人。《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46%。到2035年,可能中国一半的就业者(接近4亿)都会是灵活就业者。

怎样解决摩擦性失业矛盾

专家表示,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目前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意愿找到合适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减少摩擦性失业要与减少结构性失业相结合,主要是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多提供有关就业机会的情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成刚认为,灵活就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成为培育劳动力市场新动能的有效渠道。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副业创新。

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要求建立零工求职招聘信息服务制度,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更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中央党校研究员赖德胜建议,要适当增强灵活就业的社会保护,如调整修改法律法规、出台保障政策、加强工会作用等,以更好发挥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经济学家戴蒙德认为,尽管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但失业者可以缩短寻找工作的时间,从而提高找到工作的效率。效率的提高与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体制有关。因此,戴蒙德建立了“工作搜索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失业率和空缺岗位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摩擦性失业。经济学家皮萨里季斯与莫滕森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了这一理论。他们的理论被以3人的名字首字母命名为“DMP 模型”。这3名经学家因对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创新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DMP模型已经成为失业、工资和就业的垫脚石。专家介绍,现有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两个类别。第一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起点,来解释摩擦性失业问题。第二类是劳动力市场的非合作博弈为起点,实证研究表明技能差异只能解释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不能解释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异,而市场摩擦才是工资分散及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进一步研究DMP模型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大有帮助。戴蒙德曾参与有关中国经济的项目研究,他提出建议,为了避免阻碍劳动力流动,养老金应该随着工人在企业和地区间流动;统收统支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留下来的养老金缺口或通过国有资产划拨来补等。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周广肃分析,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劳动替代型的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可能会被替代,对低教育年限的弱势群体影响更大。建议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相应的技能和人力资本。

也有人建议,青年人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要求,寻找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积累工作经验,随着就业形势的转好,以及自身水平的提高,工作经验的增加,相信在未来一定能够找到一份符合心意的工作。

2022-07-27 专家认为,灵活就业有助于降低摩擦性失业,促进创新创业,成为培育劳动力市场新动能的有效渠道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030.htm 1 摩擦性失业引关注 怎样看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