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产业经济

数字经济为什么这么“火”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软件、通信和互联网的收入总规模突破10万亿元,在数字产业化持续做大的同时,产业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

□ 本报记者 赵庆国

7月20日晚,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暨数字消费节正式拉开帷幕。体验周设置数字消费、数字科普、数字艺术等三大活动,构建覆盖全市超过100个数字经济新场景。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活动将集中展现北京市在区域特色开发、数字产品定位、活动品牌打造、数字资源统筹、体验场景丰富等方面的成果亮点,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北京全力创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同时,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领域也都在数字经济宽阔的赛道上奔跑。近期,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等陆续印发文件或召开会议,明确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目标不约而同都把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定在了50%上下。

投资“风口”火遍全球

大变局、大未来、大机遇,说起数字经济,很多人都不吝溢美之词,是公认的投资“风口”。

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市数字经济相关指标逆势增长,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成为驱动上海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动力之一。就在几天前,上海刚刚发布《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大于60%。朝着这一目标,上海将围绕数字新产业、数据新要素、数字新基建、智能新终端等重点领域,加强数据、技术、企业、空间载体等关键要素协同联动,加快进行数字经济发展布局。

作为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近年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等,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地方政策,数字经济呈现全面开花发展势头。近日,广东印发《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以下简称《指引》),旨在鼓励探索适用性强、特色化程度高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文件提出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2221”总体框架,引导各方主攻“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核心,激活“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两大要素,筑牢“核心基础数字产品”和“数字基础设施”两大基石,持续完善数字政府改革及服务支撑体系。广东省工信厅表示,广东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数字产业化规模、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带动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逐年提升。在河北,统计显示,到2020年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1.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3.4%。在浙江,2017年以来,通过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协同发展,到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48.6%。在江苏,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67万人。其中近1/3来自数字经济及其关联领域。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提出,将加快制定出台推进数字核心产业加速、制造业转型、数字政府建设、科技攻关、基础设施强基、人才引培、数字安全铸盾护航等七个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数字经济在中国这么“火”,在国外也呈现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趋势,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专家认为,“后疫情时代”,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逆势而上,数字经济所具有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对于我们短期稳增长、长期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数字化赋能”激发活力

数字经济,核心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大领域。当前,我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数字化应用加速落地,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数字治理力度增强,数字应用日趋广泛深入。

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正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遍地开花,在全国各行各业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数字化赋能”的好戏。作为全国首批50个5G商用试点城市的福建泉州,立足九大千亿产业基础和县域特色经济,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分行业、分地区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全市超五成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造,累计建成智能车间超100间、数字化生产线近1000条、应用推广工业机器人超1万台,累计推动3500多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在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发展层级,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开展,今年首批新增三星级上云企业19家、四星级上云企业3家,累计启动两化融合升级版贯标企业12家。今年铜山还将对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咨询诊断,制订可靠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计划进行数字化转型项目191个。

在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抚顺市,一大批老字号传统企业依托数字化赋能,迈出由生产制造转向智能制造的新步伐。通过数字化赋能,抚顺新钢铁有限公司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现代化管理转变,各项生产指标突破历史最好水平。企业高管说,数字化改造,让全体员工学会了数字化生存,学会运用数字化赋能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能力,提升建链补链强链的能力,提升运用产城融合思路撬开市场大门的能力,提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通信业和互联网的收入总规模突破10万亿元,数字产业化规模的持续提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3100个。其中,二季度新增项目700个,5G全连接工厂建设进一步提速。工业互联网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

通过工业互联网“上云”“上链”,实现云采购、云仓储、云调度,等等,制造业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拓展,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已成为推动经济复苏、重塑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场景新应用层出不穷

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一国家性战略工程被称为“东数西算”。

数据和算力,正在成为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科技之光”。它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为生活赋能,科技点亮未来。在科技之城深圳,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30%。不久前,深圳发布《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规划》提出,深圳将借助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更新产业形态,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引领智慧新生活。

打造引领区,再谱新传奇。上海市浦东新区年初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经济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从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人才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保障、空间布局优化、企业服务创新等六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到2023年,集中突破50项关键技术,形成10个标志性科技成果,建成10个开放创新平台,打造300个典型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如今在上海,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不仅大大丰富和便利了市民生活,助力加快挖掘大数据背后的经济价值,而且日臻完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正帮助执法者创新非现场执法模式,将上海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升到新的高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神奇的世界:疫情来了,人们被迫禁足,更多的生意从线下转向线上,数字经济迎来了它的春天。几年间,传统实体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突然集中爆发,在长三角、大湾区很多公司开始设立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数据官这个岗位,大批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开始流入传统行业,也将数字经济的新思想种子带进了传统行业。这个过程,契合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正在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发展赋予强大的动能。

2022-07-25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软件、通信和互联网的收入总规模突破10万亿元,在数字产业化持续做大的同时,产业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008.htm 1 数字经济为什么这么“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