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实习记者 甄敬怡

6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出席并作介绍。

金融与实体经济

形成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10年。”陈雨露表示,1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肖远企介绍,过去10年,我国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李超介绍,我国大力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

陈雨露介绍,这10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坚持创新驱动,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10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强金融普惠共享,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创新金融服务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10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攻坚战成果突出

陈雨露介绍,10年来,我国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等内外部的冲击。有力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陈雨露表示。

“中国以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陈雨露表示,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了“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肖远企介绍,10年来,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金融监管部门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去10年,金融部门处理了一批突出风险点。突出风险点的传染性、外溢性明显收缩,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逐步夯实。

“10年来,我们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牵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陈雨露表示。

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

取得六项结构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资本市场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市场体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良性市场生态逐步形成。”李超介绍,10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两个市场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结构性问题始终是制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年,我们着力用改革的方法和思路去破解结构性难题。”李超表示。对于资本市场这10年发展改革结构性方面的变化,李超总结了六点。

一是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结构在发生明显变化。通过不断努力,多层次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各市场、各板块的特色更加突出。二是上市公司结构在发生明显变化,质量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效应加快显现。A股市场分化特征更加明显,各方资金更加青睐龙头股、绩优股。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建立,退出渠道大幅顺畅。四是投资者结构逐步优化。专业机构投资者力量持续壮大。五是产品供给体系结构更加丰富。持续优化股、债、期产品结构,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六是崇信守法、惩恶扬善的导向持续强化。

2022-06-2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0295.htm 1 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