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进
□ 何子蕊
政策“工具箱”已然打开,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正等待一场“及时雨”落下。
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部署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一周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各地要推动稳经济政策再细化再落实,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稳住经济大盘。
如何打通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而稳经济促增长?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在今年连续出台两份助企纾困政策后,于近日出台《青羊区“1+5”产业发展若干支持政策》,以“快准狠”三字诀,不仅为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注入短期“强心针”,更以中长期为刻度谋划产业发展路径,聚焦“三服务三提升”行动促经济稳增长,为企业培育更优质的发展土壤,加快打造“人文青羊·航空新城”。
快:抢先一步出台纾困政策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青羊区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在5月24日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炉后,四川省和成都市相继出台稳经济政策,第一时间将政策落实落细。5月28日,四川省《扎实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出炉;成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开展“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调研实践活动,加紧加劲落实助企纾困政策;5月31日出台《青羊区贯彻落实成都市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5天后,《青羊区稳经济促增长十条政策措施》又迅速出炉,成为较早推动国家和省市相应稳经济政策落地的区域之一。
记者注意到,“快”是青羊区应对此次“压力测试”的“第一板斧”。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青羊区立刻组织开展调研走访,充分征求意见建议,连夜研究稳经济促增长十条政策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对外公布具体内容,让企业尽快知晓,以解燃眉之急。
当前,正处于城市能级新一轮提档升级阶段的青羊区,需要以更快的加速度推动城市活力更加迸发、策源更加有效。急企业之所急,为市场提振信心,也为青羊区谋未来抢得先机。正如青羊区“西村”运营方相关负责人所说:“青羊区这种及时采取强有力举措帮助企业快速走出难关的做法,对于改善当前市场预期尤为关键。”
其实,青羊区的“快”不止于解近忧,而是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风口的提前布局和抢先谋划,拿出了一套系统性强、覆盖面广的产业升级政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谋长远。
在“两区优城、四业兴产”发展战略下,青羊区出台了包括加快引育优质市场主体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和强基提能,促进航空产业建圈强链强基提能、促进金融业、文旅产业、商务商贸产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在内的“1+5”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对应青羊区现代化发展的五个方面,颇具竞争力和前瞻性。
据青羊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青羊区推出的短期和中长期两类政策“组合拳”,意在尽可能全方位覆盖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也是进一步破解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准:设立常态化政企对接机制
为企业谋发展,就是为区域谋未来。对于谋划新一轮发展的青羊区,升级正从治理层面开始。据悉,针对每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青羊区还探索出一套动态调整机制,将发展治理做到尽可能细,尤其是“准”。
记者了解到,青羊区创新开展“书记下午茶”活动,直接聆听企业诉求,将“服务企业提升营商环境建设质效”行动纳入今年3月以来推进的“三服务三提升”行动中,将企业“一对一”走访服务纳入日程,以建立常态化企业联系服务走访机制为抓手,建立起有效的政企精准对接新机制新模式。
不仅如此,青羊区还依托政府官网搭建的“青羊区服务联系企业平台”,进一步打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一改此前产业园作为企业和政府“传声筒”的工作模式,小微企业均能直接入驻平台,与政府“零距离”接触,反映诉求、了解政策。
了解到一家公司将在青羊区设立总部但在选址上存在一定问题后,青羊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以租代买的建议,不仅让项目更快落地,也让项目享受更多有关租金的政策扶持。这种多渠道了解企业真实诉求、让政策更易于“对症下药”的工作方式,也同样沿用到政策制定上。
青羊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说,《青羊区“1+5”产业发展若干支持政策》出炉前,青羊区给100多家企业点对点发送调查问卷,以确保政策有用、好用。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发展,在保障政策总体上具有连续性的同时,青羊区也有一套政策动态修正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具体落地方式。比如,对于文商旅体融合项目的支持政策,由“奖硬件”拓展到“奖软件”,奖励对象不仅包含产业园区、载体改造等,更覆盖了商业内容和消费场景打造等方面,同时加大了对体育类项目的扶持力度,以更好推进新消费业态发展。
狠:减免各类租金超千万元
要让地方纾困成效尽显、经济稳中求进,“快”是第一要义,“准”是关键一招,“狠”是最大期许。只有用活政策、用足政策,敢于出“狠”招、用“狠”劲,拿出“真金白银”,让政策供给充分匹配市场需求,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青羊区地处成都千年城市中心、历史文化原点,坐拥成都主城区70%以上文旅资源,区域内航空科技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600亿元、占全市产业规模的50%。“融资难”成为威胁文旅企业生存的头号难题。面对资金困扰,青羊区大手笔拿出“真金白银”,切实解决企业难题。据统计,仅房租一项,截至6月5日,青羊各区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各类租金减免1018.89万元,惠及112户市场主体。
为促进区域内航空科技产业发展,青羊区更是拿出了高额奖励的真招。比如,针对航空细分领域“卡脖子”问题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青羊区给予企业资金支持最高达1亿元。
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青羊区创新推出“蓉易贷·青易享”金融产品,对区内“蓉易贷”白名单企业融资给予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0%的贴息补助,主导产业白名单企业贷款享受贴息额度最高可达30%,银行在贴息利率的基础上让利高达60个基点。
除直接“输血”外,青羊区还积极搭建产业链,推动企业通过“造血”自救。据青羊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羊区将进一步通过推动产业集聚、提升研发水平等方式,推动打造航空产业配套基地,提高产业配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