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对标中央要求,坚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广泛汲取理论营养、挖掘有效工具,像贯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样,不断推动各类政策工具和建设成效向经济领域创造性转化。
□ 毛 捷
我们研究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和工具包时,通常主要把目光投向财政货币政策。但工作中应当注意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元关系,特别是注意宏观问题的上游是经济,下游是社会,经济面的困难和问题往往最终传导至社会面,以社会面的困难和问题来形成破坏性影响,又进而加重经济困难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加强专门的社会面策略研究,将社会政策作为宏观管理工具加强运用、深挖潜力,实现社会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做功,在更大压力形成和输入之前及时夯实应对能力,提升社会韧性和稳定性,以社会建设保障和驱动经济建设,助力经济稳中求进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共同富裕的宗旨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首要的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尤其要重视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果,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就业促进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社会建设,是平战结合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是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辩证关系的实践形式。
二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社会建设涉及面广,相关领域的补短板、强弱项都能够成为投资和消费的重要牵引,为宏观经济积累高质量的基础性资产。社会建设也能创造大量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如科教文卫、平安治理和社会工作等领域,对宏观经济发挥即期和长期的促进作用。在二十国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建设具备向经济建设创造性转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抓社会建设也是抓发展,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在社会政策上创造性做功的制度优越性,有机会让社会建设成为对冲经济领域压力的着力点和动力源。同时,更具韧性的社会环境、更加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卓越高效的社会治理,能有效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的降本增效,形成制度性红利。也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备战未来不可预测的公共安全挑战提供坚强能力,从而有效管控社会面对经济面的压力传递,为经济建设减压减负。
三是着眼长效的潜功潜绩。以社会政策促进宏观调控、以社会建设驱动经济建设,是区别于财政货币政策“显功”的“潜功”,区别于“显绩”的“潜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可行路径。既要注意到随着系列纾困措施出台以及宏观经济和国际情势的阶段性影响,压减了进一步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迫切需要社会政策作出打基础、厚根本的结构性补台,也要注意提升政策精度,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财政可负担性和政策绩效,防止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面向好日子、过好紧日子,正确引导承压阶段的观念理念。避免听起来很美的“撒胡椒面”式补贴陷阱,聚焦生产生活联动的杠杆式支点型用力;避免有用没用一把抓,坚持精准施策心中有数;避免单就社会讲社会、单就经济讲经济的形而上学,而要用好跳出社会抓社会、跳出经济抓经济的辩证法,更加自觉和严肃地追求政策措施的成本收益、质量效益。
以浙江为例,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研究组建了浙江省委社会建设委员会,成为制度性、体制性推动社会建设的创新举措,有力有效进行社会政策统筹,加强各领域工作的协调协作。浙江省委首次召开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推进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更好发挥城乡社区在疫情防控和应对风险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共同体,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人民幸福美好家园。一系列改革实践积极呼应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响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对于巩固推进社会建设事业,跳出社会抓社会、跳出经济抓经济,增强浙江抓发展促增长的信心决心正发挥着显著作用。
我们应当对标中央要求,坚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广泛汲取理论营养、挖掘有效工具,像贯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样,不断推动各类政策工具和建设成效向经济领域创造性转化。特别是针对世纪疫情影响及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以更大专注度和创造性推进社会建设。通过把握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短板弱项加强社会领域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社会政策考量;通过做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和社会工作布局,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塑造、主体涵养和就业供给;通过扩展社会政策框架、构建社会治理逻辑、激发基层主动性和创造力,使社会建设更有合力、更具活力,为经济稳中求进发挥积极助力作用。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