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广西钦州市搭建社工服务体系,零距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 龚成钰 张启林

广西钦州市近年来围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探索社工站“建、管、用”新模式,用情用心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守好民生兜底防线和维护社会稳定底线,走出一条及时、精准、高效服务群众新路。

自上而下健全社工站点体系

为解决社工站“怎么建”问题,钦州市印发《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多项改革政策,形成“总方案+N个激励机制”改革框架体系,着力健全符合社工人才发展规律和社工站建设需求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一体化推进机制,建立组织、宣传、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社工站“阵地、人员、服务”三位一体建设,构建“一县(区)一中心,一镇(街道)一站点,村(社区)都有社工服务”全域社工服务体系。推进“党建+社工站”,创新“1+N”工作模式,精准衔接社会工作与党的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中心工作,打造资源丰富、服务优质、便捷持续的“民生公益服务圈”。

截至目前,钦州市已推进建设32个镇(街道)社工站,覆盖48%镇(街道)、覆盖291个村(社区),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72场次,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570多个,辐射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次。

激发社工力量效能

为解决“如何专业办”问题,钦州市以“标准化、多元化、定向化”为切入点,健全社工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建强队伍、规范服务,实现群众需求与社工服务无缝对接。实施标准化运行机制,坚持“统一规范”的建设原则,完善配套一个办公场地、一个功能定位、一支服务队伍、一套运行制度、一个组织标识的“五个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社工站达标创优活动,每年争取10万元对评选为社会工作站试点单位、优秀社工、优秀社工案例进行奖励。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市、县(区)到乡镇(街道)三级共同推进社工站点建设,形成同频共振、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态势。

目前,钦州市共统筹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社会资源投入近600万元,保障每个站点每年不低于20万元运行经费。各乡镇(街道)以整合、腾空、改建等方式挖掘资源,建成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社会工作站,基础阵地进一步夯实。建立定向化人才培养机制,整合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督导机构、社会工作站承接机构专业资源,建立阶梯式、定向化社工人才培养机制,以专题培训、沙龙活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社工人才,提升社工实务能力,增强专业介入及项目管理能力。完善社工专业人才奖励办法,明确符合条件考取社工证的可一次性最高领取5000元补贴。

精准打造社工服务品牌

为解决“如何服务”问题,钦州市聚焦特困老人、老复员军人、孤困儿童、特殊儿童、涉案儿童、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根据区域特点、群众需求和个体风险系数,进行差别化个案登记,针对不同类别采取“周电询、月探访、季度回访”等不同方式进行精准化服务,探索形成“四点半课堂”“长者无忧”“公益资源链接站”“流动社工站”等多个“一站一品”服务品牌,推动社会工作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有效回应服务对象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开发“点单式”服务,群众“点单”社工“接单”。广泛收集群众需求,精心梳理归纳,为群众“量身定做”多样化“服务菜单”,居民有难事可以通过微信和电话轻松“点单”。推进“一站式”服务,针对残疾人、重病患者等自身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社工主动入户听取诉求、介绍政策、收取材料,全程帮办解决难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创新“快递式”服务,按照居民需求,及时送服务上门,做到线上接发任务和线下便民服务的有机结合,让“快递式”服务与百姓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022-06-19 广西钦州市搭建社工服务体系,零距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0165.htm 1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