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建军
□ 赵晓娟
山西省晋中市以山西大学城入驻高校和山西农大、山西师大为依托,规划建设核心区域面积66平方公里的山西智创谷,承载着人才、创新、资源三大功能。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地区,晋中市大力推进山西智创谷建设,正是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的一次战略性觉醒、前瞻性布局。通过建设极具活力、充满潜力、富有魅力的山西版“中关村”,打造人才驱动强引擎,激发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引领科技创新生态
山西智创谷作为晋中市积极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围绕“聚智、共创、筑谷”目标,整合现有“双创”基地和青创园区,以综改区晋中开发区和晋中国家农高区为主平台、主战场、主阵地,优先布局推广科创原始成果、重大攻关技术应用、转化、落地,真正使智创谷成为科技成果应用的硬核、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引擎。同时,围绕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存力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特色产业的集约化品牌化,超前谋划量子产业、碳基芯片、人工智能等前瞻性未来产业,大力实施“百千万亿”行动计划,培育百亿企业,壮大千亿产业,谋划万亿项目。
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地区,晋中市与山西大学城高端人才培养形成优势互补,将产业链上下游的知识和技术紧密结合。目前,在晋中市的省属高校有11所,共有22名院士、365名博士后、5700余名教授,本科在校生22万人以上,有1800余名博士、1.6万余名硕士,对晋中乃至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科教资源供给能力提供了支撑。截至目前,山西智创谷已经与47所省外高校开展合作,落地省校合作项目146个,正在洽谈77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23个。
提高一体化配置效率
积极推进智创谷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在晋中省校合作服务中心、晋中市民之家设立的智创谷人才服务窗口,推行“一个清单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个时限办结”制度。
积极推进智创谷共创共建一体化。智创谷支持城市群内部建立技术合作联动机制,推动技术资源共享,共同搭建技术、人才、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孵化基地。以高质量“双创”项目和科技型企业孵化、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产业招商为抓手,打造创新生态圈,形成产、教、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共引入培育企业68家,培育省内重点、试点项目企业5家,引进省内外高成长性项目企业10家。同时,推进企业、大学城创新创业载体与行业水平领先、技术前沿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校企合作。
积极推进智创谷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围绕智创谷的发展,晋中全面优化人文环境、教育环境、住房环境、法治环境,集成要素、产能、市场、规则,实现零距离、零障碍、零偏差链接,在城市群内部探索突破行政界线的全域要素流动、配置机制体制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质化的路径,推动住房资源、教育资源、就业岗位资源、城市管理资源向山西智创谷集聚,推动生活物态、休闲业态、科创形态、产业生态有机统一、无缝融合,联合驻地高校建设人才公寓、学校、医院和科创平台,把山西智创谷建设成为凸显城市发展水平的展示区。
赋予不竭发展动能
以“创”为基,智创谷实施了三项创新:一是校校联合共创。引导、支持、促进驻市高校横向联合、纵向贯通,促进关联学校、关联学科、关联专业、关联创新、关联师生有效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研究型学校与应用型学校联姻,前瞻性地打通“研”“创”“用”的通道。二是校地联合共创。大力鼓励和扶持各类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在校内外布局各类科研平台、科创平台、孵化平台,促进各县(区、市)和各有关部门、各类企业根据实际需求,与驻市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支持驻市高校开展项目规划、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三是校企联合共创。把高校科研办在企业,把企业研发融入高校,促进校企双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全力攻关,使大批原创成果、重大技术在智创谷研发、生成、转化。
智创谷致力于整合职业院校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工匠”的摇篮。现已入驻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两万余人,针对产业转型开设特色学科53个,每年毕业生达6000人左右,拥有实践基地171个、合作企业200家。其中,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以建成应用型示范高校为牵引,带动职教港各入驻学校优化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走出了一条科教催生、产品孵化、成果转化、产业构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