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现代城市

“多心带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陕西西安市大力加强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 本报记者 苟 俊

□ 侯 勇 孟 越 姚 刚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

西安都市圈作为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都市圈,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对西北地区推动城镇化建设举足轻重。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大力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陵区、周至县、蓝田县、长安区等周边区域均取得重要进展,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探索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经验

西安市“十四五”规划中,把加快北跨发展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点,提出要向北拓展产业功能,补齐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短板,带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西安市高陵区作为西安北跨发展的第一承载地和重点发展区,被西安市委、市政府明确为“多心带动”的“泾渭副中心”,将打造成为渭北万亿级工业走廊核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区域空间一体化关键节点和渭北交通重要枢纽。

作为西安向北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高陵区不断深化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共建,形成了汽车制造、石油装备、新兴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达到千亿元规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384.72亿元。预计到2026年,高陵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4万元和3万元。

高陵区紧扣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圆满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权能改革、“两权”抵押贷款等六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探索了多条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纳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试验区成果转化清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进行推广。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复函》,将包括高陵全域在内的陕西西咸接合片区列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范围。

作为西安的“西大门”,周至县是离西安最远的一个县城,生态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但由于城市规划面积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加之受沿山、沿渭政策的限制,影响了城镇建设步伐和产业的发展。

2021年以来,周至县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要求,提出了未来五年“奋战一三五、振兴金周至”的战略目标,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现代农业,以共建集贤园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以生态环保为前提、美丽城乡为依托的全域旅游业,建设思想解放、经济活跃、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人民幸福金周至,凝心聚力推动周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周至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3.2万亩,鲜果产量53万吨,产值过140亿元,周至猕猴桃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北京冬奥会指定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了58.28亿元。下一步,周至将依托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向西发展的趋势,搭建多领域、多组团、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推进猕猴桃、工业产品等向沿线国家出口,拓宽经济外向度,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为民建城的新型城镇化

蓝田县是闻名遐迩的“美玉之乡”。近年来,蓝田县在中心城区建设上下功夫,把为民建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群众出行难、就医难等问题,大力实施县城更新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等,不断优化县城环境和提升县城品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高。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蓝田县规划建设“补短板、强弱项”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25.77亿元。2021年共启动项目11个,完成4个,年度完成投资6.5亿元。实施灞河大道、滋水大桥和县门街东西延伸段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拉大城区骨架。推动蓝新路街景改造、背街小巷改造、71个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落地,改善蓝田县城基础设施面貌。

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是完善县城建设的重要前提。为此,蓝田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将新型建材、智能家居为代表的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同时,重点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去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145.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蓝田县对乡村闲置资源进行生态改造提升再利用,探索出山区民宿发展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建成民宿43家。以灞源镇李家硷村的胡桃树下民宿为例,主要针对灞源镇李家硷村老旧房屋进行翻修改造,配套污水处理、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种植中草药材、水稻、绿色蔬菜40余亩,实施“企业运营+集体收益+农户就业”的多重运营模式,实现“企业、集体、群众”互赢,打造出集乡村民俗、农耕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休闲空间综合体。很多大学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把“乡村窗口”打造成为“文化沙龙”。蓝田县入选“中国文化百强县”,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试点县”和“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坚决做好秦岭卫士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古都西安的绿色生态屏障。位于长安区的秦岭长安段总面积876平方公里,是秦岭北麓核心区,占西安市秦岭总面积的16%,可以说是长安区的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之所在。

在打赢“秦岭保卫战”的基础上,长安区加快建设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区,积极探索秦岭长效保护方式,2019年6月~2020年7月,长安区建成8个峪口保护站和智慧管控系统,打造“空天地人”相结合的全方位管控格局。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综合联动,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由可视化、静态化向自动化、智能化提升,初步构建起“空天地人”相结合的全方位管控格局。

长安区还首创垃圾银行管理模式,在长安秦岭子午峪保护总站中开设垃圾银行,游客可通过游玩过程中捡到或打包自身携带的垃圾,在垃圾银行兑换香皂、牙膏、洗衣粉、水杯、玩偶等礼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游客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下一步,长安区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不断健全“1+3+7”(1个区级指挥平台+3个片区调度平台+7个街道监控平台)三级响应、三级联动的指挥管理体系,推进“数字秦岭”建设,持续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水平,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助力长安加快建设西部强区,为西安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06-17 陕西西安市大力加强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0042.htm 1 “多心带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