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贸易保护主义是本轮全球通胀的总根源(下)

□ 卢延纯 赵公正

预计全球通胀将持续较长时间

总体来看,未来几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蔓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制约因素增多,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产业链供应链在紊乱中继续重构,俄乌冲突带来的粮食和能源价格高企可能更为持久。预计本轮大通胀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明年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CPI才可能有明显的回落。

首先,美联储加息维护了美国和华尔街利益,对通胀却“药不对症”,短期难以见效。3月16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标志着货币政策从极限宽松开始转向。5月4日继续加息50个基点,并计划从6月份开始实施缩表,预计在年底前利率会提升到2.5%左右。从短期市场反应看,货币政策转向对金融市场影响较大,波动加剧。美元快速升值,4月涨幅近约5%,为2012年以来的最大月度涨幅。由于汇率是一个“以邻为壑”的变量,美元升值有利于资金回流和美国金融市场,对美国民众来说进口商品更为便宜,会减缓美国长期通胀压力。从实际效果看,升息会将美国通胀的压力转向国外,由全球为美国通胀买单。

我们认为,美联储升息是借防通胀之名,本质仍是促使资金回流,维护美国经济和美元霸权。当前,美国国内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都处于高位。即使通胀较为温和,美国也需要升息、美元升值来促使资金回流,帮助美联储缩表,减轻金融市场下行压力。一个动荡、分裂的欧元区市场,更会凸显美国市场和美元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美联储重祭“美元升值”大杀器,收割全世界羊毛,升息不仅让全球为美国通胀买单,还要为美国金融市场积累的风险买单。

近期美国升息节奏可能较为激进,将放大外溢风险。高盛认为,美联储需要快速升息到3%~3.25%才能为通胀降温。这意味着,一年内将多次升息50个基点。历史上看,美联储一次升息50个基点还在22年前,一年多次升息50个基点还要追溯到1994年。由于激进加息不能对生产和供应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药不对症”反而会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加大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放大风险外溢效应,对畅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降低通胀预期带来新的难题。

其次,美欧继续“拱火”,俄乌矛盾持续激化,能源和粮食价格维持高位,推高长期通胀压力。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对俄制裁不断加码,扩大为乌克兰提供的资金和武器装备规模,试图武装乌克兰将俄罗斯拖入战争的泥潭,而不是呼吁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已经冲击粮食和能源领域,然而欧洲不顾对俄能源依赖的现实,紧跟美国继续“拱火”。预计俄乌冲突影响短期难以消除,地缘政治风险长期化。

俄乌冲突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整体价格水平大幅上升。中长期看,地缘政治冲突将对俄乌出口产生实质性的破坏,导致疫情以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供应紧张问题进一步加剧,价格水平可能再上一个台阶,成为推升全球通胀的新因素。预计在俄乌矛盾未显著缓解之前,粮食和能源价格将维持高位。特别是对俄乌粮食能源依赖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上升。最近,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也表示,加息不能降低能源价格,冲突带来新的通胀趋势正在加大经济痛苦。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泛滥,供应链风险溢价还在扩大。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即使美国经济因保护主义受损,依然继续并扩大保护主义政策。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统计,2018年~2019年,美国为中美经贸摩擦付出的经济成本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5%,约合1080亿美元,同时美国还损失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有研究认为,美国提高关税实际上增加了其国内消费者的负担,每个普通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1200美元。今年3月初,美国政府正式颁布一项新规,将联邦政府采购的“美国货”本土零部件占比从目前的55%提高至75%,并为关键零部件制定新的“价格优惠”政策,包括半导体、关键药物成分、先进电池等。该政策的核心是推动制造业回流,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不利于推动市场竞争,推高了美国政府采购成本和通胀水平。此外,美国商务部正对中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的关税问题展开调查。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美方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将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干扰和破坏,最后只会反噬自己,损害自身利益。

第四,美国选举政治使得通胀成为党派纷争的工具。目前,美国民主党人占据着总统职位,并以微弱优势控制着国会两院。因此,今年中期选举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通胀有可能成为党派纷争、争夺选票的胜负手。可以说,为了选票,通胀只是拉选票的工具,而不是需要解决的事。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能源价格再度攀升,带动美国能源价格上涨,并连续13个月成为推升美国CPI的首要因素。4月初,美国联合国际能源署合计释放2.4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约合133万桶/日,这一规模史前无例,试图平抑油价。这个释放规模与国际能源署预测的俄罗斯每日300万桶产量下降相比,仍相差167万桶/日。因此,短期油价仍将受俄乌局势影响保持高位,也不会对中长期油价有太大影响。显然,缓和俄乌冲突才是降油价最有效的手段,但美国政府并没有采用。相反,拜登政府拿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说事,把通胀问题“甩锅”俄罗斯,并利用外部冲突吸引选民注意力,减轻对通胀的关注,争夺选票。

五点建议

我们认为,这轮全球大通胀,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逆流是隐藏的主因,其他因素是显性的、次要的。因此,摒弃贸易保护主义思维,畅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大国要负起大国责任,全球通力合作才能遏制通胀趋势。我们既要坚定树立同保护主义斗争胜利的信心,又要立足国内新发展阶段,高举合作共赢旗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几点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讲清全球通胀根源。本轮国际通胀高企,相当一部分人将其归因于流动性泛滥。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通胀将随着美国升息而平息。然而事实如此吗?我们并不这样认为。这轮通胀完全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坚持保护主义、扰乱全球供应链、对内治理失序、对外挑事霸凌造成的。我们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对通胀问题刨根溯源,厘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把这轮通胀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手造成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让民众听明白。

二是进一步强化防范输入性通胀的“防火墙”建设。全球通胀使得今年国内保供稳价压力增大,就是大势、大事,就是谋全局的工作。输入性通胀主要体现国内粮价上涨预期、油气等进口资源价格向终端消费价格传导等方面。从国内物价结构上看,CPI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食品,PPI主要是“三黑一色”。我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猪肉价格处于低位,煤炭价格启动了区间调控机制,油气价格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有管理的传导机制,铁矿石和有色金属价格高位回落,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的平稳运行。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保供稳价工作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切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价格传导的“防火墙”建设,对可能受到冲击的行业和商品价格,分类施策,将输入性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价格预期管理要灵活有度,防患于未然,为保供稳价营造良好氛围。由于价格预期有自我实现的特点,预期管理就是为了阻止或改变未来某种不想看到的价格情况发生。价格预期是什么?价格预期怎么管?这两个问题都答对了,才是成功的价格预期管理。因此工作难度很大。建议价格预期管理要着力在“未发”,要有预见性、前瞻性,手段措施要灵活多样,力度要适当,防范预期强化或自我实现。

四是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扩大产能和物资储备,提高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的能力。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试图将俄打成“孤岛”的制裁措施,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底线。这再一次提醒我们:不仅要看对方说什么,而且要看做什么,不能将对方想的太好,要做好长期充分准备。当前,建议重点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强化国家层面应对危机的政策统筹,危机预防措施要管用,主动干预措施要见效;二是适当扩大原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商品的储备规模,提高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五是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逐步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现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西方国家长期投资和贸易的结果,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天然有利于西方经济体。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既要“强链补链”降低脆弱性,又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增强供应链稳定性,逐步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一是深入推进行业战略重组,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形成和强化实体经济稳健运行的实力;三是建立海外资源供应基地,突出上下游一体化,延长产业链的长度和深度;四是对处在供应链核心节点的企业,要加大金融和平台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2022-06-1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9889.htm 1 贸易保护主义是本轮全球通胀的总根源(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