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健生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日前,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四个面向”形成科技创新发展新战略格局
王志刚称,10年来,我国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王志刚介绍说,10年来,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壮大、产业升级、区域发展、重大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
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
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重大技术突破强力支撑重大工程建设。
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0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
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分别有70%、50%输出到外地。
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
改革环环相扣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轮子是科技创新,一个轮子是体制机制改革。一环扣着一环,一轮连着一轮,把改革不断深入下去。”王志刚表示,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近期科技部又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推进深层次的改革。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王志刚说,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10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强化,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
深化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坚持对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的人才进行分类评价。王志刚指出,评价的目的还是要调动积极性,让大家潜心钻研,甘坐10年“冷板凳”,在科研一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把科技问题找得更准,解决我们国家发展中一些短板弱项。
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王志刚说,经费是为人服务的,项目管理要按照“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地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包括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3万亿元,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是10年前的5.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