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钧 苏 娜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从广西南宁市回到了湖南汨罗市农村老家,一边走亲访友,一边开展回乡调查,先后走访了8个镇、20多个村庄。所到之处,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山村江畔,条条道路干净宽敞,四通八达。不少村庄片片别墅错落有致,户户农家小院整洁美观,鸟语花香的“秀美屋场”遍地开花,精心修建的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标准球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一些古镇老街修缮如旧,焕发新机,彰显历史的厚重。可以说,整个汨罗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推进,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祥和图景。
通过边看边思考,不时与亲朋好友、镇村干部、返乡人员等交流探讨,并结合自己从事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职责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深刻地认识到:汨罗乡村振兴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各级干部群众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用改革“关键一招”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绘就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美丽乡村画卷。
扎实开展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乡村振兴政策要落地、项目要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调查发现,汨罗市通过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强基赋能,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早在2015年,汨罗市就部署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将原有的32个乡镇合并为15个镇,正式出台三定方案,理顺职能职责,并顺利完成了机构挂牌、人员转隶、新公章启用等相关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干部队伍更加充实,职能更加健全,权责边界更加清晰,能承接许多下放的行政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权限。镇一级成立综合执法大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随后,在乡镇机构改革基础上,又开展了建制村合并改革,将全市374个建制村合并为154个,减少建制村220个。新当选的村干部实现职业化管理,逐步提高待遇,表现突出的还能通过单独考试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成功解决了以前建制村数量多、布局散、规模小,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年龄老化、服务效率偏低、上升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据不少村干部反映,实施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明显增强。像安排集中建房用地、复垦废弃土地、筹资修建村庄道路广场、组织清运垃圾、开展“空心房”整治等一些放在以前久推不动的工作,都能够很快落实到位。另外,一些违法行为也能得到及时处置。罗江镇一位村民曾试图侵占村集体的茶园地建房,被镇综合执法大队罚款5万元,并要求恢复原状。有位村民准备在旧房旁挖山扩建,村干部发现后立即进行了制止。而之前遇到这类情况,个别镇村干部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能不管则不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广大基层干部是抓落实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主要的力量,应当组织开展新一轮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权强基,赋权强责,明确市、县、乡、村四级权责边界,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力量,以此激发广大基层干部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观性、创造性。只有这样,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曾几何时,汨罗农村地区一户多宅、违章建房多、房屋面积大、“空心化”严重等现象一度十分普遍。为彻底扭转这一状况,“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汨罗打出了一套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组合拳”。
2018年,汨罗将整治农村“空心房”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先手棋”,统筹推进农村违建房、危险房、空心房、零散房“四房”和不符合规划的偏杂屋拆除,共拆除“四房”1.6万户,腾退土地1.2万亩,实施土地耕地开发和增减挂钩项目复垦6000多亩。同时,紧紧抓住列入第二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这一契机,围绕试点内容,深入调研,集中研讨,制定若干项指导性文件和管理办法,为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供制度遵循。
各镇村在政策指引下大胆探索,敢啃“硬骨头”,形成了不少鲜活的改革案例。桃林寺镇三新村率先开出全市第一张宅基地有偿使用收据,对全村因历史原因形成的超占农村宅基地的245户农户收缴有偿使用费22万多元,并拆除影响行车视线的围墙和废弃房屋,腾出土地40余亩。罗江镇将100多块碎片化宅基地整合成片,创新托管模式,统一收储、统一开发。长乐镇将部分旧房子改造成乡愁景点,改建为甜酒文化馆、古法作坊、产品展示中心、非遗文创展示体验基地等。
伴随着宅基地改革工作的推进,汨罗农村的“沉睡”资源一步步被唤醒,打造出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9个规范建设集中建房点和100个“秀美屋场”,以点促面,实现人居环境由“脏乱差”转变为“青绿美”,高颜值的乡村连点成片。比如,屈子祠镇伏林村汤家屋场拆违复垦,拓宽村道铺沥青,加快美化亮化绿化步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获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白水镇西长村将宅基地改革、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诸多国字号荣誉。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面貌;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资本。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当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创新,坚决落实好一户一宅、集中建房、有偿使用等政策,拿下农村宅基地改革这块“硬骨头”,最大限度释放土地资源潜力,全面复兴乡村空间,撬动各个层面资源,打造出随处可见的美丽乡村。
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加快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为乡村生活品质提升疏通障碍
据调查,汨罗通过深化改革,全力打通体制机制堵点难点,逐步实现了客运交通、垃圾清运、物流配送、供水供电、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比如,为解决农村客运班车准点率低、覆盖面窄、收费偏高等问题,汨罗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客运班车一体化改革,将原有的37条农村客运班线、1家国企经营、96台个体挂靠营运车辆进行整合,引导私营车主主动退出运营,确立公交运营线路28条。新的公交车由一家国有企业经营,成立城乡巴士分公司负责运营,做到财务独立核算、人员统一聘用、收入统一收缴、支出统一支付,实行专业运营、规范管理。改革后,全市154个建制村全部开通公交车,票价统一降幅达62%,65岁以上老人和残障人士、现役军人免费乘车,学生半价优惠,最高票价不超过6元。同时,还在客运总站旁建立城乡一体化综合物流产业园,通过公交车带货,加快城乡货物有序流动。
此外,针对农村垃圾收集难、运输难、处理难等问题,汨罗市建立“市、镇、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机制,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在广大农村地区采取“户分类、镇村清扫收集、市清运处理”模式,每天由市容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垃圾收集车统一清运垃圾。为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全市配套新建压缩式垃圾站20个,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建筑垃圾消纳中心若干个。
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以来,广大农村居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不少村民反映,现在出行十分方便,在村口就能搭上舒适的新能源公交车,老年人还能免费坐车。垃圾也是每天有专车到家门口收集清运,一家一户一年只用交20元。特别是实施城乡物流一体化配送后,斩断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的渠道,农村超市的货物不管是价格还是品质,都与城里一样,并且种类还很齐全。
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消除城乡差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应当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步伐,逐步实现交通、物流、水电、教育、医药等方面均衡发展、一体推进,加快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转移汇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加快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引导群众开展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树立文明新风尚
调查发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汨罗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农村丧事大操大办、乱埋乱葬、封建迷信等现象,不仅增加了群众负担,还带坏了社会风气。为此,汨罗全面实施殡葬改革,坚决遏制歪风邪气,推动移风易俗,划定并逐步扩大火葬区面积,在市镇村三级建设公益性公墓,丧事从简,逐渐形成文明节俭办丧风气。
屈子祠镇三义村集体为配合屈子文化园建设,专门建立公墓,将全村2000多座祖坟迁入公墓安放,腾出几百亩土地。长乐镇老干部主动带头树立殡葬新风尚,表示“百年之后”要统一葬入公墓园。调查中,不少村民对殡葬改革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能够破除陋习,特别是集中建设公益性公墓,既节约了土地,又能营造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厚养薄葬”成为真正的孝道。
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汨罗还探索出了“党建+志愿者”“党建+乡贤”“党建+理论宣传”等“党建+N”模式,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定”“自己的活自己干”“自己的村庄自己建”,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愿意做”到“乐意做”的转变,破解了乡村治理、为民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难题。比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各镇各村党组织发动引领、乡贤带头响应、群众积极配合参与成了新时尚,共发动群众筹募资金超2亿元,建设美丽乡村,使“家园”变成了“花园”。
通过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汨罗很多村庄由以前的“一盘沙”变成现在的“一盘棋”,做到步调一致,方向一致,革旧鼎新,树立时代新风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值得一提的是,汨罗镇武夷山村以“枫桥经验”为引领,以“三无”创建为抓手,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呈现出无非正常上访、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公共安全事件、群众满意度高的“三无一高”良好态势,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当坚持党建引领和群众参与并重,环境美化与文明教化并举,社会管理与村民自治同步,制度建设与情感教育兼容,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以党风政风促进民风乡风,通过机制创新,示范引领,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让全体村民群策群力,事事关己,人人出力,释放出强大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