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能源发展

锚定2030目标 护航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

2020年9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聚焦影响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和空白点,会同国务院15个部门,历时近两年研究形成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   实习记者   甄敬怡

5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召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媒体吹风会。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但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

据李创军介绍,为了促进新能源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聚焦影响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和空白点,会同国务院15个部门,历时近两年研究形成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突出问题导向

直面用地消纳堵点

“《实施方案》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制约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开发建设用地矛盾、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接网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等关键性、要害性、实质性、核心性政策堵点、痛点、空白点,提出切实可行和具备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为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李创军指出,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一方面要求完善新能源项目用地管制规则,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合理空间需求;另一方面明确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尤其是中东部地区,新能源项目应节约集约利用国土空间资源。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以“光伏+”治理沙漠、戈壁、荒山、沉陷区等土地,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面对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接网消纳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源网荷储时空布局和建设的系统优化,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电源方面,完善调峰调频电源补偿机制,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水电扩机、抽水蓄能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建设力度;电网方面,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平台和枢纽作用,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需要;负荷方面,深入挖掘需求响应潜力,提高负荷侧对新能源的调节能力;储能方面,研究储能成本回收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此外,《实施方案》还要求电网企业加强有源配电网(主动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方法研究,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合理确定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比例要求。同时,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在政策机制上强化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

促进模式创新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李创军表示,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一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另一方面,《实施方案》要求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推动太阳能与既有和新建建筑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终端用能的新能源电力比重。同时,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通过建立完善新能源绿色消费认证、标识体系和公示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鼓励各类用户购买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制造的产品。

此外,随着“乡村振兴”的启幕,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与农村发展融合,正在成为助力农村用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产业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实施方案》提出,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农村农民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李创军表示,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水平,《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前沿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加大基础理论研究投入,提前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为推动新能源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要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升级。

简化管理程序

完善财政金融政策

除了解决行业发展的堵点和引导行业创新,《实施方案》还从项目管理和资金支持方面,提出多项政策措施。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

《实施方案》要求持续提升项目审批效率,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简化项目管理程序,完善新能源项目投资核准(备案)制度,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可作为整体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同时还提出,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

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持续“输血”。李创军指出,“十四五”期间,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为此,《实施方案》提出优化财政资金使用,加强央地联动,按照以收定支原则用好增量资金,研究将新能源领域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在金融支持方面,《实施方案》要求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金融机构以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发放可再生能源存量项目电价补贴确权贷款;利用电网企业融资优势,拓展资金来源,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延续补贴资金年度收支平衡;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保理等创新方案,解决新能源企业资金需求。

同时,《实施方案》还强调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创新产品和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对新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国家已将新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范围,应尽快完善项目程序流程和规范。此外,还需结合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温室气体核证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配额清缴抵销。

2022-06-0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9771.htm 1 锚定2030目标 护航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