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甜甜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深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吉林省作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省份,始终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提振农民精气神、孕育农村好风尚,努力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和文明根基。
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在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无论什么领域,其发展都靠人来推动,人才是社会的核心,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在全社会营造关注乡村、支持乡村、投身乡村的浓厚氛围,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专家学者、技能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投身乡村振兴,加快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大好局面。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各地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带头人,对建设和谐农村、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
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开元村以农民为基础建设了“文化大院”。在这个大院里,农民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演绎出来,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家乡唱出来。在“文化大院”里练习合唱的农民们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干了一天的活儿也不觉得累了。”
2011年,当地的老党员夏维忠组织创办了“文化大院”。大院自投入使用以来,每天都有村民来读书学习、娱乐或运动健身,简直就是该村的“快乐大本营”。虽然这个“文化大院”的筹办让夏维忠投入了很多,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老百姓乐了,我就乐了”。
像开元村“文化大院”这样的文化聚集地在吉林省还有很多,都实现了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和多方参与。在白城市洮北区青山文化站工作的王学思,带领当地农民搭建起了“稻花香”小剧团,目前已获得很多比赛奖项,将白城市的文化声音传向了全国各地。吉林市开展了“送欢乐下基层”惠民活动,表演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同时,还举办一些农民书法家参与的书法大赛、手机摄影大赛等,吸引农民积极参与。
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五批396项,可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户”,这也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敦化柳编艺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柳编传承人安保民、张晓红夫妇的带动下,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帮手。夫妇二人在当地成立了柳编培训学校,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实现了从培训到回收再到销售、返利的系统化运营,让当地的许多农民都有了养家糊口的手艺,不仅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也留住了一部分向城市流动的乡村振兴优秀人才。
2021年,吉林省开始了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和乡村振兴优秀人才选拔,从更高领域认可了乡村振兴人才的付出,为留住人才、加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发展积极努力。
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吉林省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主要是以当地的特色旅游搭建起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发展的新名片。如举行了“白桦林里是故乡——吉林作家桦甸行”活动,将当地的枫雪部落、友谊花海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作为看点吸引游客,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发展的成果,打出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响亮品牌。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