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 创
“你知道番茄会说话吗?”在北京密云的种植基地,极星农业负责人徐丹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温室气候计算机,查看云南基地前一夜的温室温度、设备运转情况。
去年10月,徐丹带领的“番茄快长”队,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智茄”队,浙江大学青年学者组成的“喜柿”队以及具备多元化科研背景的“农圣大脑”队从全球15支团队中脱颖而出,闯入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这群年轻人通过远程种植的方式,在位于云南昆明赛事基地的高原温室中种植番茄,比拼产量、质量、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商业化可行性。
这是继“科技草莓”之后,拼多多推动精准种植技术在农业中加速落地应用的又一次尝试。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线上峰会上,“番茄快长”队获得冠军,“智茄”队获得卓越奖,“喜柿”队和“农圣大脑”队获优秀奖。据评审结果显示,四支团队的番茄平均产量近两倍于传统种植,营养价值也达到了高品质的行业标准。
一切为了让番茄“高兴”
与传统的种植比赛不同,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远程的方式展开。入围决赛的四支队伍分散世界各地,通过软件远程调控温室。影响比赛结果的是各队采取的种植策略,而这种策略是人工与算法共同决策的结果。
比赛期间,徐丹没办法经常亲自“阅读作物”,但安装在温室的传感器会告诉他,番茄的生长环境是否舒适。更直接的反馈来自番茄快长团队设计的一套“人机融合智能”算法,会根据传感器的阅读情况做出如何让番茄们过得更开心的决策。因此,只要徐丹做出决策,番茄和算法都会尽可能按照他的设想成长。
而“智茄”队自研的“数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台”,实现了温室环境动态监测、番茄生长图像监测等功能。当温室环境实时监测数据超出阈值,该系统就会短信提醒操作人员。
围绕水肥调控、补光策略、病害防治等影响番茄健康成长的关键方面,每个团队都会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开发不同的算法,践行各自的策略。
去年11月,作物即将入冬。徐丹调整了疏花疏果的策略,让现场工人减少留果,让植株尽可能“保存体力”。
“喜柿”队也有“讨好”作物的妙招。万物生长依赖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对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引入新型轻简温室二氧化碳加富技术,在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的同时,有效避免了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但植物利用有限而导致的二次排放问题。得益于此,他们种出的果实,维生素、氨基酸和番茄红素含量都远超传统番茄。
逆行向农的青春
作为一名年轻的职业种植者,徐丹认为:“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很多人对农业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农业的门槛特别低。只要有种子、有土地、有蓝天、有水源,就能变出吃的。事实上,我们这一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更少的地与水种出更多的食物。这时,我们需要依靠科技。”
“喜柿”队队长、浙江大学博士生朱常安表示,“我之所以从事农业研究,是因为见惯了大人用双手在黄土里刨挖生活,以高强度的劳动换来将将温饱的生活。我立志要为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国内樱桃番茄主产区分散在宁夏、广西、海南、山东、内蒙古等地,以露天种植、季节性供应为主,极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而这也是中国农业的普遍现状。
“农圣大脑”队长、985博士祝清震在改行之前是一名汽车工程师,但看到我国农业技术和装备发展落后的现状后,毅然转而攻读农业工程博士学位。
“农业是最传统的行业和学科,应用AI等最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途径。学科交叉带来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发展也会进入新维度。” “智茄”队队长、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赵然表示。
“进入决赛的四支团队拥有很多新颖的点子,有的通过不断训练先进的算法模型从而给种植者建议;有的做出了一目了然的智慧管控云平台;有的结合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的实现了病害的高准确度识别。”大赛评审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点评。
这些后起之秀八成以上是90后,他们无一例外都对农业满怀热情。“我希望能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比赛,更多人可以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农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老一辈农人开创的事业将由我们继续。”徐丹说。